7月2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颅脑创伤团队江基尧教授团队牵头,历经7年,招募国内22个省市、56家大型颅脑创伤临床中心共同参加研究,收集13627例住院病例数据,撰写的论著《中国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在世界医学杂志《柳叶刀神经病学》(影响因子30.039)在线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席专家、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所长江基尧教授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副所长高国一教授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是在读博士研究生吴翔。
研究论文为本期杂志的封面文章
江基尧教授专访
研究背景
颅脑创伤是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的疾病,中国颅脑创伤患者每年新增近百万人,严重脑外伤会导致患者高死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颅脑创伤在致伤原因、损害机制、治疗方案、病情预后等方面差异大,需要大病例量的研究来准确分析其特征、进而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颅脑创伤领域的研究证据仍然较少,而且主要都是来自于高收入国家。目前,多中心、大样本中国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领域的研究始终是个空白。
研究目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暨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颅脑创伤团队启动的大规模颅脑创伤真实世界注册研究,暨CENTER-TBI中国注册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纵向、观察性研究,该研究严格按照国际临床研究的规范设计研究方案,与欧盟同期启动的大规模颅脑创伤疗效比较研究形成“姊妹项目”。研究共纳入全国56家医院。研究旨在描述中国颅脑创伤患者群体的基本疾病特征、救治现状以及治疗预后。
研究实施
2013年起,招募了国内22个省市、56家大型颅脑创伤临床中心共同参与。研究实施过程中,先后通过研究启动会、研究者会议等形式实施培训,保障数据采集和录入的质量。研究采用在线病例资料输入的方式,网络资料录入平台由美国QuesGen数据管理组构建,病例资料库采用服务器存储的方式,物理资料库位于瑞典卡洛林斯卡大学临床研究中心。所有输入数据采用与欧盟Frame-7颅脑创伤疗效比较研究相一致的Common Data Elements编码方案和工作流程。研究实施过程严谨规范,形成了目前最大规模的中国颅脑创伤住院病人资料库。资料库数据统计分析启动之后,研究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和荷兰、比利时临床研究团队共同开展数据分析,研究结果首次详细总结了中国颅脑创伤病人的基本特征,全面展示了中国颅脑创伤疾病救治取得的重要进步。
研究结果
本研究从2014年12月22日至2017年8月1日间,共纳入注册患者13627名,其中来自22个省份52家医院的13138名患者纳入最终分析,最大程度展示了现阶段中国颅脑创伤的疾病概貌。中国颅脑创伤患者群体的中位年龄为48岁;主要致伤原因是道路交通事故伤;中国颅脑创伤患者中重型颅脑创伤比例仍居高不下,在全部颅脑创伤住院人群中,重型伤占比达到21%,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劳动力损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在颅脑创伤救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6%的颅脑创伤病人可以收入专门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或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从而得到更为专业化的救治。预后分析显示,中国颅脑创伤的总体病死率是4.8%、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病死率是19.7%,这两项指标均较CENTER-TBI欧洲颅脑创伤注册研究的病死率低,且低于依照国际标准颅脑创伤预后预测模式CRASH模型计算的预测死亡率。这一结果表明中国重型颅脑创伤救治体系的运行效率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我国颅脑创伤救治效果突出的主要原因是江基尧教授引领的中国颅脑创伤团队大力推行严重颅脑创伤病人的规范化、个体化精准监护与治疗。
研究意义
本研究是第一项聚焦于中国颅脑创伤现状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其主要优势是大样本量的队列研究,数据由多中心前瞻性收集,纳入的研究中心覆盖了全国约三分之二的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体现了研究数据的代表性。这些数据为进一步分析中国颅脑创伤现状、提高颅脑创伤救治水平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信息,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了救治依据,同时为卫生管理部门制定更为合理的颅脑创伤救治的发展策略提供了参考。此外,本研究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中心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差异研究,为探索建立区域特色的诊疗方案提供了基础,也为开展颅脑创伤领域的疗效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作为欧盟同期启动的大规模颅脑创伤疗效比较研究(CENTER-TBI)的“姊妹项目”,项目的成功实施为颅脑创伤领域国内及国际间大型合作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并为分析中欧间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颅脑创伤特点、诊疗及预后的异同提供了宝贵资源。
研究团队
作者团队:
高国一、吴翔、冯军峰、惠纪元、毛青、Fiona Lecky、Hester Lingsma、Andrew Maas、江基尧、CENTER-TBI中国注册研究团队
CENTER-TBI中国注册研究团队(按单位病例数排序):
马越、康伟、付双林、栾永昕、秦华平、孙昭胜、郭洪、田恒力、居世明、许益民、韦拳堂、张赛、涂悦、王东、张亮、龙连圣、蒋超超、杨小锋、温良、刘科、徐磊、刘劲芳、孙种夷、陈礼刚、江涌、徐蔚、高永军、江荣才、郭煜、高亮、曾涛、侯立军、赵亮、祝新根、吕世刚、牟朝晖、吴剑、徐英辉、董斌、杨朝华、安中华、王晓鸣、朱晓江、顾连平、马驰原、孙海晨、李维平、黄贤键、李立宏、邱炳辉、包赟、钱锁开、步啸、王玉海、杨理坤、傅西安、钱苏荣、张军普、范胜强、王运杰、包义君、王衍刚、陈鸿光、崔广强、孙长青、郭志刚、李延生、王新军、周少龙、王喜旺、朱锡德、郑国栋、黄齐兵、张源、冯华、黄毅、任海军、侯博儒、周赤忠、陈俊、胡锦、杜倬婴、王胜、向鹏、黄云峰、屈洋、于洪蛟、王嵘、陈建、陈建国、徐珑、康鹏、陈汉民、吴国鑫、王茂德、李瑞春、张恒柱、李育平、孙晓欧、谭兴萍
专家点评
《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在发表该研究论文的同时刊出特约点评,点评指出,该论文是欧洲颅脑创伤研究的姊妹篇,对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和提高疗效具有关键性作用。文章发表后,国际神经创伤学会主席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马斯教授指出这一研究展示了中国颅脑创伤的概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建宁教授和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毛颖教授都对仁济医院颅脑创伤团队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和衷心祝贺,认为该研究具有原创性和示范作用。
通讯作者:江基尧,第一作者:高国一,共同第一作者:吴翔
Andrew Maas教授
张建宁教授
毛颖教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