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一、密网支架是如何治愈动脉瘤的?其优势如何?

这样总体上较弹簧圈栓塞操作更简便,手术风险降低,更安全。尤其适合比较复杂、难治性动脉瘤,用常规栓塞方式困难的病例。
二、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放密网支架?

密网支架是为复杂、难治性动脉瘤而生的,因此早期的适应证也主要限定于:难治性夹层、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表现为颈内动脉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的闭塞率较高,相比于其他方法更有优势。不过随着其广泛应用,发现它较以前的单纯栓塞、支架辅助栓塞更安全有效,因此其适应症逐步拓宽,在破裂动脉瘤、小型及中型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Willis环远端动脉瘤、儿童患者等领域开始应用。
共识推荐:
(1)对于颈内动脉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FD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各项临床试验的证实。
(2)对于颈内动脉宽颈、多发的、小型及中型动脉瘤(<10mm),FD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后复发的,或者位置邻近的多发串联动脉瘤,FD治疗可作为优选方案。
(3)复杂的后循环动脉瘤是传统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的难点,FD的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FD治疗。但是,对于大型和巨大型后循环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病变累及基底动脉或基底动脉本身的延长扩张,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探索,治疗选择应更加慎重。
(4)对于Willis环远端的宽颈动脉瘤,特别是动脉瘤累及分支或远端动脉,传统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风险及难度较大,FD可作为一种尚有争议且需进一步验证的治疗方式,但应警惕其潜在并发症的风险。
(5)破裂动脉瘤和血泡样动脉瘤有文献报道的成功经验,可以慎重选用FD治疗。如果动脉瘤形态和条件允许,急性期先行弹簧圈填塞,二期行FD置入也是较好的治疗方案。
(6)对于儿童患者的FD治疗,建议慎重选择,最低年龄应≥5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更大宗病例研究。
三、密网支架安全吗?


从密网支架的应用看起来,PED在全球应用已经超过10万例,相关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有600余篇,其动脉瘤总体的1年完全闭塞率可以达到85.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7.1%。并发症主要包括:技术相关性并发症、出血性相关并发症、缺血性相关并发症、载瘤动脉分支或穿支闭塞占位效应。这些并发症正在通过技术的改进提高、器械的优化、适应证的选择而逐渐降低。
四、密网支架植入术后如何观察?注意事项?


(1)患者可在FD治疗后的早期(3~6个月)、中期(12~24个月)和远期(24个月以上)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但考虑到绝大部分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发生在12个月以内,因此最重要的有创性脑血管造影随访时间应在治疗后的第12个月。
(3)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造影显示动脉瘤仍未完全闭塞的患者,应将造影、CTA、MRA等影像学随访检查延长至治疗后24个月;对于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仍未继续随访、观察。
五、目前密网支架这么多,它们的差异是什么?如何选择?


国内外常用的血流导向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Pipeline血流导向栓塞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美国Medtronic公司)、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中国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公司]、SFD(法国Balt Extrusion公司)、FRED(美国Microvention公司)和最新报道的p64(德国Phenox GmbH公司)、BRAVO(美国Johnson&Johnson公司)、Surpass(美国Stryker Neurovascular公司)等。当前国内上市可使用的血流导向装置有二代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栓塞装置和国产微创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
参考:
1、杨新健、张鸿祺、刘建民、李天晓。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0,36(5):433-445
END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