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7日发布 | 5829阅读

【“医带医路”周年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胶质瘤MDT团队专访

周竹

/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默沙东联合全国胶质瘤MDT中心正式启动“医带医路”MDT多学科交流项目,推动东西交流,南北互融,持续推动中国脑胶质瘤多学科学术交流。2020年,正值“医带医路”项目启动一周年,神外资讯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胶质瘤MDT团队接受专访。











专家寄语



毛颖  神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
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很多疾病的诊疗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脑胶质瘤领域也在一直发展中,但众所周知,脑胶质瘤的治疗是错综复杂的,需要各科室通力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院积极建设胶质瘤MDT诊疗团队,自2013年建立以来,团队一直致力于打破学科之间壁垒,积极推动神经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射科、神经内科的多学科互动,推进学科建设,实现医生、科室和医院的共同提高,实现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提高诊治质量。从根本上为脑瘤患者降低医疗费用,为患者提高快速、便捷的诊疗服务,不断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我们也在探索互联网医疗这片新天地,加强与国内其他中心的合作交流,每两周一次的“聚力华山,探脑论道”MDT院际联合讨论,为本院患者找到更多治疗选择的同时,也和兄弟医院一起解决了外地患者的困难,在此也欢迎广大同道与我们进行更多临床技术、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脑胶质瘤MDT团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胶质瘤中心
MDT团队主要专家

吴劲松教授 神经外科

门诊:周二上午华山医院总院/

周四上午华山医院虹桥院区

盛晓芳教授 放疗科

门诊:周四上午华山医院

虹桥院区

秦智勇教授 神经外科

门诊:周一上午华山医院总院/

周三上午华山医院浦东院区/

周四上午华山医院虹桥院区

庄冬晓教授 神经外

门诊:周一上午华山医院总院/

周五上午华山医院虹桥院区

梁晓华教授 肿瘤科

门诊:周二上午华山医院总院/

周二下午华山医院虹桥院区

汪洋教授 放疗科

门诊: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华山医院总院/周四下午

华山医院虹桥院区

任彦教授 影像科

门诊:周一下午华山医院总院

陈宏教授 病理科

门诊:周三上午、周三下午

华山医院虹桥院区

陈向军教授 神经内

门诊:周一上午、周二上午

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周二下午

华山医院总院

赵桂宪教授 神经内科

门诊:周二下午华山医院北院/

周六上午赵桂宪工作室



名家专访




神经外科 吴劲松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劲松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华山神经肿瘤科的发展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您能不能为我们国内其他正在建设胶质瘤MDT团队的同道们提出一些宝贵意见?
吴劲松教授:
正如毛主席所说,做一件好事不难,做一辈子好事就特别难;MDT的工作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将其日常工作化。我们团队过去7年每两周坚持一次病例讨论会,全凭团队几十名医生的坚持、事业心和兴趣。在组织过程中,我们也重视各个不同领域专家平等发言的机会,互相尊重,采纳意见。我认为有了这样的心态,整个团队就会凝聚在一起。最关键的是每个人的积极性,要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这样团队工作就能够经常化了。所以我们坚持做了7年的好事,无私地为疑难病例开展讨论会,帮助他们提高生存时间。这是我给全国同道们的一点建议。


神经外科 秦智勇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对于2020年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作为国内一流的医学中心,华山的医生们一直是病患心中勇敢的抗疫先锋,但是疫情还没有消散,想请秦教授跟我们分享一下,如何在疫情防范的常态化下继续学科的发展与前进?

秦智勇教授: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到现在为止,在党和政府的全力抗击下,现在中国的疫情已经基本上得到控制,但全世界的疫情还没有得到控制,所以我们还是不能放松警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神经外科各级医院的医生和领导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经历并见证了历史。疫情目前虽然告一段落,但对我们的医教研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从最初的停诊到随着疫情逐步控制后的复诊,目前为止,门诊、手术都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常态。我们线下的学术会议、多学科的讨论都还不能实现,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疫情停下我们学科建设的步伐。虽然不能线下,但是我们可以线上。“医带医路”从2019年启动至今一年,去年是以线下活动为主,今年创新了线上的组织形式,我们也把每两周一次的胶质瘤MDT和“医带医路”很好地结合起来,与全国多中心进行讨论。在疫情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控制疫情,一方面也要坚持多学科MDT的会议讨论。


神外资讯
请您结合自身丰富的胶质瘤诊疗经验,为正在建设胶质瘤团队的同道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

秦智勇教授:

我认为多学科团队诊疗不仅是对胶质瘤,而是对整个肿瘤疾病诊疗非常重要的方法,已经写入我国胶质瘤诊疗指南当中,并且MDT专委会于2017年也发布了详细的MDT指南,用于指导全国各地MDT工作的开展。我们华山医院MDT的特点是拥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神经外科学科群,同时团队包含神经内科、放射科、肿瘤科、病理科等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MDT首先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核心团队。第二就是要坚持,持之以恒。我们坚持了7年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热爱胶质瘤诊治、热心为患者服务的团队,共举办了近百次讨论,还开设MDT门诊。第三是MDT讨论过程中的升华,把珍贵的病例总结成经验,供大家交流学习,因此我们总结汇编了一本MDT病例集。核心团队、持之以恒、升华成果这三点非常重要。此外,还要跟全国的其他医院进行多中心的交流合作。



神经外科 庄冬晓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庄冬晓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庄教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贵院胶质瘤MDT团队的组成和模式?

庄冬晓教授:

我们医院脑胶质瘤MDT团队主要由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放疗、神经内科、神经病理以及其他相关的多学科专家组成,还包括协助工作的病案管理、MDT秘书、护理团队等。我们神经肿瘤MDT团队的活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Tumor Board,即神经肿瘤的病例讨论会,每两周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举办,目前由于疫情,改为定期线上会议,在线上会议中,除了本院的各学科专家,还邀请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专家进行MDT病例讨论会;二是MDT多学科联合门诊,每周一下午由多学科专家一起参与,门诊采用全预约制,所有病例均由团队成员推荐。


神外资讯
贵院胶质瘤MDT团队模式实践至今,收获颇丰,您认为较实践之前,对于医患双方有什么获益?

庄冬晓教授:

获益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对患者来说,以往是各个科室逐一问诊,各科室医生之间的交流仅仅通过书面建议,现在有了MDT Tumor Board讨论会以及联合门诊,使患者享受到多学科专家的一站式诊疗服务。在门诊,通过多位专家的问诊,不断交流讨论,能够立刻为患者制定一个最佳的综合性诊疗方案。而对于一些特别疑难的病例,可以放到Tumor Board病例讨论会,整合更多专家的意见,提出目前为止最优化的诊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对MDT团队的每一个参与者来说,以往很少会对结束本科治疗转往其他科室的患者进行后续过多的关注,有了MDT团队定期的联合门诊以及病例讨论会后,各科医生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了提高,学到了很多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我相信对每一个神经肿瘤MDT团队的成员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再学习的过程。



放疗科 盛晓芳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盛晓芳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盛教授,我们知道贵院胶质瘤MDT团队在国内是首屈一指,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如何打造胶质瘤团队向心力吗? 
盛晓芳教授:

MDT首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团队,包含着一群对胶质瘤诊疗有着浓厚兴趣的各学科专家及青年医生。我们的团队里不分主次,大家轮流主持MDT讨论会,营造畅所欲言的环境。我们有相对固定的,包含放射诊断、影像、病理、手术、放疗、化疗、神内等与胶质瘤密切相关的各学科团队,每个团队的带头人都积极带领自己队员来参与MDT,并不断提供病例,提出探索性问题,促进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们对胶质瘤治疗的认识。同时让年轻医生整理病例,提高年轻医生对疾病诊疗的兴趣,学会如何了解病患,学习团队各学科精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我们的团队在不断地创造品牌,拓展学科的范围,开阔视野,在团队建设的同时也寓教于乐。如今,我们团队已经坚持七年时间,我们将持之以恒地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提升我们的MDT品牌。


神外资讯
能否结合您的经验和科室特色,为全国正在建设胶质瘤MDT团队的同道们提一些宝贵的意见?
盛晓芳教授:
首先放射治疗作为胶质瘤治疗的重要环节,我们要不断地积极参与到MDT中,提供我们在治疗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MDT讨论的形式来寻求其他学科的帮助。当然我们不仅要提出问题,参与到讨论中,还要不断地来展示我们自己,通过放射治疗,让胶质瘤患者有生存和健康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放疗,了解放疗对胶质瘤治疗的重要价值。也希望广大的神经肿瘤放疗同道们,积极的参与到MDT讨论中,相信通过参与讨论,我们自身也一定会有所收获。



放疗科 汪洋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汪洋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汪教授,我们知道放疗是脑瘤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您能够结合MDT的经验,跟我们分享一下放疗科在其中的重要地位是怎样的吗?

汪洋教授: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研究表明我国总体癌症的5年生存率是30%,而美国是66%,造成差距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治疗是否规范化。大家知道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放疗和化疗,WHO公布有70%的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20%,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以往放疗设备简陋,精准度较差,另一方面是很多患者和非放疗科医生对放疗认识不足,导致患者对接受放疗的依从性不好,存在恐惧感。但最近10多年来,放疗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家医院广泛开展了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和影像引导放疗,大大提高了放疗的精准性和疗效,同时也明显降低了放疗的不良反应,所以我们也看到放疗在脑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在逐年提高。此外,在MDT中,我们通过展示患者放疗前后的疗效,让患者和非放疗专科大夫了解到放疗的良好疗效,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如果采用先进的放疗技术、制定合理的放疗计划、选择合适的放疗患者,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放疗科医生也通过参与MDT活动,了解到放疗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医保制度的健全,放疗在脑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会愈发凸显,广大患者追求美好健康生活的强烈愿望也一定能实现。


神外资讯
请您结合自身的放疗经验及科室特色,为我们正在建设MDT胶质瘤团队的同道提一些宝贵建议。

汪洋教授:

我们华山医院胶质瘤MDT已经创立了7年,在创立之初,我们就非常强调学科之间的合作和治疗的规范化。但是MDT永远在路上,随着MDT的深入开展,我个人觉得 MDT也要有创新,要有核心竞争力,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就需要团队注重创新、跨界、融合和突破,这对我们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团队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并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想我们要不忘初心。我们MDT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肿瘤科 梁晓华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梁晓华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梁教授,您认为目前的MDT胶质瘤团队在神经肿瘤的诊疗中还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梁晓华教授:
整个胶质瘤的诊疗在全国来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地区水平差异,即使在高水平的医院或者医学中心,有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诊疗,胶质瘤的治疗仍然比较困难,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但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已经在逐步改善胶质瘤的整体治疗效果。在胶质瘤的诊疗中,如华山医院等,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仍有不少患者预后较差,想要再有所突破,我认为要借鉴如肺癌、胃癌等其他肿瘤诊疗发展的经验,即在药物治疗上有所突破。除了传统的烷化剂类的药物以外,目前华山医院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如免疫治疗等,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内科治疗的科室和MDT团队团结起来,一起去探索,这可能就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机遇。


病理科 陈宏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宏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陈教授,针对新的WHO病理分级,您认为分级判断的变化主要在哪里?对于诊疗上是否有一些新的提示?

陈宏教授:

2016年以后,WHO对胶质瘤的诊断确实有很大的变化。尤其参加MDT活动后,病理不再局限于显微镜下,而是更好地和临床结合在一起,为临床提供更好更精准的诊断,以便更精确地治疗患者,造福患者。关于分级,除了传统的检测指标,2016年后明确引进了IDH这一指标,IDH突变预示着胶质瘤较好的预后。此后,WHO还在不断更新,对于胶质瘤提出了更多的分层精准诊断,如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IV级不再用罗马数字表达,改为星形细胞瘤grade 4,其诊断标准也不再仅限于血管增生和/或坏死,增加了如CDKN2A或者2B的缺失等分子指标。再比如IDH野生型星形细胞瘤,普通病理诊断为II级,如果结合了分子指标EGFR扩增、TERT突变、7号染色体增加联合10号染色体减少,就可以诊断为IV级。诊断的不同会导致其治疗策略的不同,更精准的诊断会为患者带来更确切的治疗,更造福于患者。我认为目前的分级结合更多的分子指标,更贴近肿瘤的本质,对精准诊疗是一个提升,对病人也是有益的。


影像科 任彦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任彦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任教授,您能为我们分享一下影像学检查在胶质瘤的诊断以及随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吗?

任彦教授:

影像学的发展及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尤其在神经肿瘤的诊疗中,无论是国外的NCCN指南,还是国内的胶质瘤诊疗规范都把影像作为神经肿瘤的重要参考标准。影像学检查在MDT中的作用首先反应在影像科日常要做的两个最重要的诊断: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告诉神经外科医生病灶所在;定性诊断是通过二次读片,汇总信息,向MDT团队提供正确的鉴别诊断,尽可能避免漏诊误诊,才能保证后续正确的综合治疗。MDT的每一个成员都非常重要,影像科医生作为其中一份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上提到的是影像检查在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大家知道胶质瘤在术后还有很长的综合治疗过程,包括放化疗、电场治疗等,在此过程中,患者病情会不断的变化,这就需要通过影像检查随访来判断病情是稳定还是进展,或是假性进展,以便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因此,影像科医生有时候起到的是节点作用,将患者分流到不同科室进行治疗。作为MDT中的一员,作为一名影像科医生,我们希望能够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也在关键的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神经内科 赵桂宪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桂宪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赵教授,您是如何理解神经内科在胶质瘤MDT团队中的作用的?在参与MDT讨论时,您有什么体验?

赵桂宪教授:

我认为神经内科医生在脑胶质瘤MDT中还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主要体现在脑胶质瘤疾病的诊断,包括术前和术后。对颅内一些单发或多发肿瘤性病变来说,是需要和炎症、感染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尤其一些疾病难以通过单纯的影像检查明确定性诊断。对于这样的病例,神经内科可以通过如脑脊液细胞学、特殊的抗体等,在术前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如果明确是神经内科相关疾病,可以直接留科治疗;如果是肿瘤性病变,再转到神经外科进行活检或者手术,这样帮助患者尽早明确诊治,少走弯路。同时如果术后病理提示是非肿瘤性病变,神经内科也可以接管进行进一步的诊治。此外,通过参与这些病例MDT的讨论、诊疗和总结,大家也可以共同提高,最终让团队每一位成员受益。希望大家可以加强合作,让MDT模式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总结



吴劲松  神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脑胶质瘤诊疗中心副主任

从史玉泉教授跟沈克非教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的第一台脑瘤手术开始,神经肿瘤一直是华山神经外科的优势领域。在周良辅院士积极推动华山神经外科亚专科化发展的背景下,2008年神经肿瘤单独成立了亚专科。脑胶质瘤亚专业组依托于术中磁共振数字一体化手术室平台正式成立于2010年。为了更好地开展脑胶质瘤的个体化综合治疗,2013年吸收了神经病理、神经放疗、肿瘤放疗、肿瘤内科、神经影像科等相关科室,共同组建了脑胶质瘤MDT。迄今为止,神经肿瘤特别以胶质瘤为代表的亚专科在医、教、研方面也取得了国内比较瞩目的成绩。胶质瘤手术量从2018年1500台到去年1600台,一直在递增。当然不仅仅是手术,术后的包括放化疗及其他综合治疗也为患者提供了多种治疗选择,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胶质瘤亚专业组在神经外科年终考核中也都处于领先的水平。总体来说,从2010年正式成立脑胶质瘤亚专业组到现在,我们很好地继承了前辈们在神经肿瘤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也发挥了团队优势,开创了新的领域。


END

版权声明


神外资讯APP所发表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的版权均为主办方/原作者及神外资讯所有,未经神外资讯明确授权,任何人不得以改编、裁切、复制、转载、摘编、录制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盗取任何内容。经神外资讯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请注明来源:神外资讯。如有违反,神外资讯将保留进一步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神外资讯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本号发表的作品。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