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医院神经介入放射科的Mendel Castle-Kirszbaum等检索相关文献,对应用4D MRI技术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效用进行评估,结果发表于2020年3月的《Neurosurgery》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Castle-Kirszbaum M, et al. Neurosurgery. 2020 Mar 6;nyaa021. doi: 10.1093/neuros/nyaa021.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可以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风险及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目前,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和优化颅内动脉瘤治疗策略的方法仍有限。使用四维磁共振成像(4-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4D MRI)评估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状况是指导治疗的新型手段。4D MRI是相位对比MRI技术,4D MRI=3D+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3个空间维度(x轴、y轴和z轴)上编码流量。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医院神经介入放射科的Mendel Castle-Kirszbaum等检索相关文献,对应用4D MRI技术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效用进行评估,结果发表于2020年3月的《Neurosurgery》在线。
研究结果
研究者检索Ovid Medline、PubMed和EMBASE三个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8项研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研究使用标准1.5T或3T场强MRI成像,3项研究使用7T场强MRI成像。其中,血流模式、流速和血管壁的剪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是常见的预后指标。6项研究评估颅内动脉瘤内的血流模式以及动脉瘤形态、血流动力学与动脉瘤生长之间的关联性。Meta分析结果表明,偏心流与动脉瘤长宽比有较大的相关性,也与峰值WSS相关;同时是动脉瘤大小或形态改变的独立预测因子。囊性动脉瘤的WSS、涡度和峰值比梭状动脉瘤大。不稳定性动脉瘤与较大的WSS、峰值壁应力和射流角度相关,可能反映管壁硬化。囊状动脉瘤和梭状动脉瘤的4D MRI成像示例见图1。
结论
综上所述,4D MRI成像显示可视化和量化的动脉瘤内的血液流动模式、流速、涡度和WSS等特定的血液动力学特征。因此,4D MRI是一种评价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新型无创成像工具,其得出的血流动力学指数似乎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值密切相关,可用于预测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风险因素以及血管内治疗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