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神经外科的Kuniaki Tanahashi等通过尸体解剖和临床手术建立以暴露乙状窦前硬脑膜Trautmann三角(Trautmann’s triangle,TT)为中心的最小化乳突切除术,作为PSA的通道。文章发表于2020年3月的《J Neurosurg》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anahashi K, et al. J Neurosurg. 2020 Mar 27;1-5. doi: 10.3171/2020.1.JNS193179.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乙状窦前入路(presigmoid approach,PSA)又称迷路后入路或岩骨后入路,适用于压迫脑干的小脑桥脑角(CPA)肿瘤、桥脑前外侧海绵状血管畸形和椎基底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此入路可与岩前入路和乙状窦后入路(retrosigmoid approach,RSA)联合应用。PSA与标准的RSA相比,扩大脑干侧方的暴露范围,缩短手术距离,减少对小脑牵拉;有助于保留骨迷路和保护患者听力。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神经外科的Kuniaki Tanahashi等通过尸体解剖和临床手术建立以暴露乙状窦前硬脑膜Trautmann三角(Trautmann’s triangle,TT)为中心的最小化乳突切除术,作为PSA的通道。文章发表于2020年3月的《J Neurosurg》在线。
研究方法
尸体解剖时,取仰卧位,垫高同侧肩部。头部用标准头架水平固定。作耳后“L”形头皮切口,从乳突尖端后1cm处起,越过星点,到达外耳道(EAM)上方的颞骨鳞部。将胸锁乳突肌和头皮向前牵开,头夹肌及其它枕下肌在后下方切开,显露整个乳突。乳突导静脉位于头夹肌下方。使用浸渍纤维蛋白胶的氧化纤维素球推移血管。有助于安全地取下骨片(图1)。
图1. 尸头解剖照片。A.作耳后L形头皮切口(黄线),从乳突尖后1cm处起,越过星点到达EAM上方的颞骨鳞部。B.牵开颈部肌肉,显露乳突;红线区域钻开,暴露乙状窦(SS);钻开乳突气房(黄色椭球区),暴露颞窝硬脑膜。黄色虚线表示乳突切除的范围。C.用浸有纤维蛋白密封胶的氧化纤维素球处理乳突导静脉,推移骨性管内的血管。*=星点;Cb=小脑;MEV=乳突导静脉;MF=乳突窝。
在星点周围钻孔显露乙状窦(sigmoid sinus,SS)的顶部。颞部的硬脑膜位于SS的前方。打开乳突气房,进入MacEwen三角。从颞骨鳞部分离颞部硬脑膜后,在乳突窝后面切除乳突。从颞骨上游离SS,然后用咬骨钳取下乳突的部分骨片。然后,将TT和颞部硬脑膜与骨分离,继续咬除骨片,直达半规管(SCs)。为避免面神经管损伤,则保留外耳道(EAM)后骨壁5mm。不要暴露砧骨和解剖整个SCs。在二腹肌嵴与侧半规管的连接线处识别面神经管。电凝后切断内淋巴管,扩大乙状窦前的操作空间。磨除面神经管下的骨质时,注意保护颈静脉球的下方和后半规管的上方。除非需要,不应暴露颈静脉球;磨除硬脑膜转角处的骨质暴露岩上窦(图2)。图3显示最小化乳突切除术后的术野。将TT作为PSA通道,切除宽于TT的骨质,可为硬膜内操作提供足够的空间。对于个别病例,必要时可以在后半规管(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PSC)和面神经管后面扩大切除骨质。
图2. A、B.尸体解剖照片。A.通过乳突窝钻孔打开乳突气房。钻孔方向朝向颞部硬脑膜(黄色椭球)。B.将SS小心地从骨质上分离,然后从SS的顶部开始,向下用咬骨钳取出骨片。保留EAM的后壁5毫米骨质(黄色箭头)。C.CT显示EAM后壁骨保留;红色圆圈为面神经管。剩下5mm厚的骨质(红色条)不会妨碍手术操作(黄色虚线箭头)。MF=乳突窝;TD=颞部硬脑膜。
图3. 尸体解剖照片。A.磨除面神经管下的骨质。红色虚线指示面神经管,被周围骨质覆盖。颈静脉球未暴露。B.磨除硬脑膜转角处的骨质,露出岩上窦。C.乳突切除术后的照片;暴露TT(红色区域),箭头指示PSA的入路轨迹。沿SS和岩上静脉切开硬脑膜(黄色虚线)。暴露部分半规管(SC),面神经管未暴露。对个别病例,必要时在后半规管(PSC)和面神经管(绿色区域)后面进一步切除骨质。DR=二腹肌嵴;SPS=岩上窦;TD=颞部硬脑膜。
沿SS及岩上静脉切开硬膜,将排出CPA池中的脑脊液(CSF)。显露CPA的桥脑、延髓上部和基底动脉等结构(图4)。解剖结束时,严密缝合硬脑膜,取腹壁脂肪组织填入乙状窦前间隙。用钛板固定乳突骨片;分层缝合肌肉和皮肤。
图4. 硬膜下CPA区解剖结构。硬脑膜向前反折。AICA=小脑前下动脉;BA=基底动脉;Cb=小脑;Med=延髓;PICA=小脑后下动脉;V,VI,VIII和XII=颅神经V、VI、VIII和XII。
列举2例临床手术病例:
病例1:66岁女性患者,左侧CPA区大型表皮样囊肿合并出血压迫脑干,造成步态障碍。为观察肿瘤压迫脑干和小脑的部位,选择结合RSA的最小化PSA手术(图5A)。通过乙状窦前颅骨钻孔,了解所需的切骨范围。通过PSA与RSA的手术完美结合,达到肿瘤全切除(图5B-D)。术后患者出现暂时性的语言困难,但术前的症状明显改善
病例2:38岁女性患者,因右上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导致双侧外展神经麻痹和左侧轻度偏瘫。通过PSA的侧方通道并借助于神经导航,行PSC和面神经管后的骨质切除,获得足够的深部术野,避免损伤延髓腹侧的锥体束(图5E和F)。术后6个月仅残留右侧外展神经轻度麻痹(图5G、H)。
图5. A-D:病例1.66岁女性,左侧CPA区表皮样囊肿合并出血患者。A.MRI成像显示标准RSA通道(绿色虚线箭头),适用于涉及颈静脉孔(绿色虚线椭球体)下方的肿瘤;通过PSA通道(红色虚线箭头)可观察肿瘤压迫脑干和小脑的部位及程度(红色虚线圆圈)。B.MRI成像显示PSA和RSA联合入路全切除肿瘤。C.观察硬膜下结构后,在PSC和面神经管后面钻孔(黄色虚线)。D.经PSA入路(下图)可直接观察到RSA入路(上图)无法看到的突入脑干和小脑的病灶。E–H:病例2.38岁女性,右上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E.MRI和3D重建成像指示RSA(绿色虚线箭头)、PSA(红色虚线箭头)或经鼻内斜入路(黄色虚线箭头)。F.MRI弥散张量成像显示经PSA通道(红色虚线箭头)提供足够的深部视野,可避免损伤延髓腹侧锥体束。G.经PSA的内窥镜手术次全切除肿瘤。H.影像学三维重建图像指示作最小骨质切除的部位。BS=脑干;C=海绵状血管畸形;ED=内淋巴管;FN=面神经;LCNs=低位颅神经。
结论
通过该研究,作者建立简化的、以TT为中心切除乳突的乙状窦前入路,有助于处理CPA区、脑干腹侧的病灶,可以避免脑干以及脑干附近关键结构的不必要破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