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马,学医的都知道这是大脑内非常神秘的一个结构。然而打从本科学习系解开始,我就从没搞懂过这个结构;接触神经科学后,更是“谈海马而色变”,因为无论从神经病学角度还是从神经外科学角度来看,这一小小的结构都极其复杂。最近对Rhoton教授的解剖视频《Navigating the Ventricles》反复学习,趁自己的海马还没忘记之前,赶紧在此记录下来。
我要谈的海马是从神经外科的角度来看的,若想结合神经病学角度来一窥其奥妙,建议移步Leon兄的公众号“leon的世界”的《边缘系统解剖》。
那么神内和神外的角度有何不同?我的理解,神内偏向于将海马视作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其内在功能学解剖,从而用于精神、情感类疾病的研究领域;而神外则更注重其外在的形态学解剖,主要对应的临床问题聚焦在颞叶癫痫的外科治疗上。下图可以简单对比:
“内科”海马与“外科”海马
先解决一个confusing的问题——“海马”的定义。
翻阅了各大教材、文献,发现对这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各不相同,要想弄明白,还是得从historical的角度来看,截图为wikipedia对“海马”这一命名的历史渊源阐述:
最初(1587)有人因为从侧脑室颞角观看时发现有这么一条突起样结构,起名为“seahorse”(中文“海马”,拉丁文“hippocampus”),后来又有人发挥想象力将其比喻成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号角(cornu Ammonis,中文“Ammon's 角”)。期间又有人将其命名为“pes hippocampi major”(中文“大海马足”),而将侧脑室后方另一突起结构命名为“pes hippocampi minor'”(中文“小海马足”)。而随着“pes hippocampi minor'”在1895年时被废除即成为现在所说的“calcar avis”(中文“禽距”,即距状沟向枕角内的突出,也称“距状隆起”),“pes hippocampi major”也被更名为“pes hippocampi”且更改了涵义。
现在,“hippocampus”或“hippocampus proper”(海马,proper是本身的意思)仍是指侧脑室颞角内的隆起,其位于齿状回(dentate gyrus)外侧。“hippocampal formation”(HF,海马结构)则等于hippocampus+dentate gyrus。“pes hippocampi”(海马足)则指海马头部(head of hippocampus,海马分为头部、体部、尾部),原因在于其表面有数条像猫足爪样的浅沟。
随着组织学的研究,海马的横断面(人脑的冠状切面)被人为地分成了CA1-CA4四段,“cornu Ammonis”(Ammon's horn,CA的缩写,Ammon's 角)主要用于对这一组织学切面进行描述。
hippocampus (proper),hippocampal formation
cornu Ammonis
弄清楚“海马”的含义后,就可以来看颞叶的沟和回,弄清楚这些沟回后才能理解了这里的解剖。先来看简明的奈特图谱:
颞叶的脑回
外侧面——颞上回(T1)、颞中回(T2)、颞下回(T3)
底侧面——颞枕回(T4)、海马旁回(T5)
内侧面——海马旁回(T5)、齿状回(T7)、穹窿伞(即海马伞)
颞叶的脑沟
外侧面——颞上沟(t1)、颞下沟(t2)
底侧面——颞枕沟(t3)、侧副沟(t4)
内侧面——海马沟(t5)、伞齿沟
有没有发现缺了海马(T6)?
那是因为在颞叶内侧面上,海马被其内侧的齿状回和穹窿伞遮蔽了。回想海马最初是怎么被发现的——海马是突出于侧脑室颞角的结构,其脑室面为一层室管膜,称为“alveus”(海马槽)。上述关系用冠状切面图更清晰:
图中的下托是什么呢?
下托(subiculum)是海马和海马旁回之间的过度区域,组织学上有意义,神经内科可以进一步分出几个亚区域,这里就不说了。
另外还有个重要结构——uncus(钩回)是什么?
钩回是海马旁回前部向内上方的延续,分为前部、后部和尖。前部包含杏仁体(amygdala),后部包含内翻的海马头部(海马分为头、体、尾),其表面又分为很多小的沟和回。后部是齿状回的延续,见下图:
还有几个结构:
钩回隐窝(uncal recess)位于海马头部与杏仁体之间,需注意,这个结构是从脑室内(颞角内侧面)观察到的海马外侧面的结构。
钩回沟/切迹(uncal sulcus/notch)分隔钩回后部成上下二部,下部在海马旁回外侧被遮盖,因此从内侧面看,此沟分隔钩回后部与海马旁回。向后延续为海马沟(hippocampalsulcus)。
鼻沟(rhinal sulcus)分隔前部的海马旁回和颞枕回,侧副沟(collateralfissure)分隔后方的海马旁回和颞枕回,但两个脑沟往往不相延续。见下图:
总结如下:
上图多出来了最后一行,看来还不能收工,继续聊一聊这个重要结构——穹窿伞(即海马伞,fimbria)。
穹窿伞其实是穹窿(fornix)的一部分,后者包括穹窿伞、穹窿体部、穹窿柱。穹窿伞和齿状回都位于海马的内侧面,穹窿伞在齿状回的上方,两者之间隔的是伞齿沟(fimbrio-dentate sulcus)。由此,看上一节开头的沟回就轻松记住了:颞叶内侧面分为三个平行的结构,中间隔了两个沟;海马位于上方两个结构的外侧、突入颞角的内侧。
既然提到穹窿,就逃不开脉络裂(choroid fissure)、脉络丛(choroid plexus)、脉络带(tenia choroidea)这几个概念。弄清了它们,也就弄清了侧脑室壁的组成,才能进一步了解所谓的经脉络裂入路(transchoroidal approach)。先看下图:
可以看出,穹窿呈“C”字包绕丘脑,两者之间的裂隙就是脉络裂,脉络裂由附着在两者之上的脉络带(脉络膜组织)相连接而得以封闭,穹窿侧的脉络带称为穹窿带(tenia fimbriae),丘脑侧的脉络带称为丘脑带(tenia thalami),后者在丘脑的附着处即为终纹(stria terminalis)。穹窿带与丘脑带交汇处即为脉络丛,其由3支脉络膜动脉从脉络裂中钻进侧脑室而供血。
打开脉络裂即可进入三个脑池——在穹窿体部打开则进入中间帆(velum interpositum),在穹窿脚打开则进入四叠体池,在伞部打开则进入环池。说到中间帆,就必定要谈到“三脑室顶壁的4层结构”——穹窿、脉络膜上层、中间帆腔、脉络膜下层。而脉络膜下层又附着于丘脑内侧面的髓纹(striae medullaris thalami),两侧髓纹向后相连则形成三脑室后壁的一个结构——缰联合(habenular commissure),再向下向后就是松果体(pineal)了。上述脑室都是相连续的。
那么,究竟如何打开脉络裂呢?
Rhoton教授给出的答案是——永远在穹窿带切开,避免损伤行经丘脑带的静脉。下面两幅图分别是在侧脑室体部和颞角行经脉络裂入路(transchoroidal approach)。
这些其实也仅仅是把颞叶内侧面、海马的形态学解剖弄了个大概,这个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主要是针对颞叶癫痫的手术(前颞叶切除术、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需要了解这类手术,光凭这些浅薄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这个区域传导束(视辐射)、动静脉的解剖学特点,从而来理解这个区域的各种入路(经皮层、经脑沟、经侧裂等等)、切除海马的范围等。这些知识我还远远没有掌握,需继续深入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
上述内容的基本要点在Rhoton教授的解剖视频《Navigating the Ventricles》内有涉及。
参考资料:
Rhoton教授的解剖视频《Navigating the Ventricles》以及《The Supratentorial Cranial Space》
奈特人体神经解剖彩色图谱.200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ppocampus
Kucukyuruk, B., et al.,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temporal lobe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emporal lobe epilepsy surgery. Epilepsy Res Treat, 2012.
Techniques in Epilepsy Surgery.2015
临床神经解剖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