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肥大症(ACRO)是一种起病隐匿却具有严重危害的罕见内分泌疾病,其特点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引起软组织和肢端组织过度生长,最终发生面容改变、手足等末端肥大、心室肥大、高血压、心力衰竭、结直肠肿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病变、糖尿病等多系统严重并发症。ACRO患者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群的2-4倍,严重影响患者预期寿命。由于ACRO起病隐匿、非常罕见,患者就诊科室分散,确诊时患者病程通常已达数年甚至10年以上,极大影响生存和生活质量。因此,加强疾病宣传,提高广大医生对ACRO这一罕见疾病的了解和认识,使患者可以得到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实现生化水平达标,对提高患者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为此,诺华肿瘤医学部精心打造了“诺华ACRO之声|肢端肥大症文献速递与专家点评”栏目。本栏目将每两月从Pubmed数据库中筛选出在该研究领域影响价值高、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献进行概述,并邀请该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深入解读。希望通过该栏目,不断提高广大临床工作者对ACRO的认识,最终造福更多患者。
第一期文献速递,特别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廖志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镛斐教授对两篇文献进行精彩点评,请大家关注!
1
我们知道肢端肥大症的治疗目标包括三大方面,所有疗效相关的研究也是从这三大方面进行评价的。这三大方面如下:
(1)生化达标: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2)垂体影像:缩小消除垂体肿瘤、防止其复发;(3)临床表现:改善肢大的临床异常、生活质量,通过肢大症状体症、肢大并发症、垂体其他轴功能、生存质量,这几个方面来评估。
生化达标与另外两方面呈正相关,但也要注意症状改善似乎并不完全依赖于生化指标的控制,要关注除生化达标外的全面的治疗获益。
2. 生化达标是主要的客观指标,但要注意其中的细节。
(1)每个研究采取的生化达标的项目不同,结果就不同。例如单独采用GH达标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与单独采用IGF-1达标;采用GH和IGF-1两者同时达标,这些主要疗效指标的判断方法不同,疗效的百分率就有很大的差别。
(2)GH和IGF-1的判断切点不同,结果就不同。肢大指南建议,GH生化达标是随机GH<2.5ng/ml,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GH谷值<1ng/ml;血清IGF-1生化达标是IGF-1水平下降至与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范围内。
但是有些研究会使用平均空腹GH<1ng/ml作为疗效标准,有些是空腹2小时内每半小时测定GH,计算GH平均值;有些是空腹1小时内计算GH的平均值。我们的经验,在使用SSA药物的过程中,GH的空腹平均值已经是很稳定的指标,不一定都要做复杂的OGTT试验,多次抽血的创伤花费大。
(3)GH和IGF-1有波动性和变异性,统计分析数据要标化。如果是随机GH测定,可能波动性较大,测定值受饮食、运动等影响因素多。一般IGF-1比较稳定,一天内任何时间测定,不需要空腹测定,但相隔一段时间,也会有个体内的天与天之间的变异度。
IGF-1在统计分析时,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比较,最好标化换算成相对值,最好换算为Z值,或高于同龄高值的百分率,也就是IGF-1不要绝对化比较。因为,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正常人IGF-1水平差异较大。南中国健康成人的血IGF-1水平可以参考我们的文章[1]。转化为相对值在统计学上更加严格,但在普通人的实际应用上的理解可能不够直观。
(4)培维索孟疗效评价不能用GH测定值的水平来评价。培维索孟是GH受体拮抗剂,通过和内源性的GH竞争结合GH受体,阻断GH的循环通路,从而降低IGF-1水平,但是GH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肿瘤体积增大的现象。培维索孟联合生长抑素类似物(SSA)治疗,对IGF-1水平降低会更明显,但GH降低的疗效要受影响,培维索孟主要还是用于SSA用药生化控制不好,尤其是有糖尿病时较好。目前,我国没有这个药物。
3. 肢端肥大症影响的是全身所有系统、组织,不单是GH高和IGF-1高相关的肢大症状体症和肢大的并发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和代谢糖尿病等方面),还有垂体其他轴功能异常(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性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相关的生存质量和普适性生存质量也反映了个体的感觉、社会适应等多维度的人的功能。
这些需要全面评估,但是全面评估的花费不菲,选择一些客观的、可测量的、特异性高、可以标准化的临床指标,尤其是各个中心的、全世界的标准化评估非常重要。
结合以上的介绍,我们来看看这篇2019年发表在《Endokrynol Pol》的多中心、随机、开放、4期、非比较临床研究。这个欧洲的研究是10多年前进行的了(2006年9月至2009年11月),整个研究是70例病人,长效奥曲肽(注射用醋酸奥曲肽微球)40mg/28天共3~4月后,7个患者达到完全生化达标(BC),这7个患者继续用40mg长效奥曲肽治疗,其中3人中途停药,剩下的4人继续完成了4个月长效奥曲肽治疗,1人达到BC(25%),1人达到部分生化目标(PC)(25%)。头3个月未达到完全生化达标的63个患者随机分为加用培维索孟组(A组,31人,每周皮下注射培维索孟70毫克4个月),或加用卡麦角林组(B组,32人,第1周每周两次每次0.25毫克;第2周每周两次每次0.5毫克;第3周每周两次4次0.5毫克;第4周和随后的3个月每天0.5毫克卡麦角林);A组没有患者最后达到BC,有7个患者达到PC(22.6%),B组有3个患者最后达到BC(9.4%),7个患者达到PC(21.9%);长效奥曲肽单药继续治疗组IGF1平均下降(-107μg/L), A组平均下降-252μg/L、B组平均下降-113μg/L;临床症状改善和生存质量三组无差别。
图1.研究设计。
1. 本研究入选受试者标准是:未手术治疗的垂体瘤(微腺瘤或大腺瘤)肢大患者,活动性肢端肥大症定义为平均1小时GH大于2.5μg/L水平和IGF-1高于年龄同时性别调整的正常值上限。未手术人的SSA疗效,会比垂体瘤经过了减瘤手术后SSA的疗效差。故本研究第一阶段只有10%的患者在头3个月长效奥曲肽治疗完全达标(BC)。垂体瘤手术是治疗肢端肥大症的首选,减瘤会提高药物的疗效,很多研究已表明手术前短期应用SSA有明显的益处,不单会缩小垂体瘤、减少手术麻醉风险,而且会提高手术后的半年的生化达标率[2]。
2. 本研究的疗效指标标准相对严格,完全生化达标(BC)定义为:平均1小时生长激素(GH)≤2.5μg/L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正常,即要两项同时达标。部分生化达标(PC)定义为:平均1小时GH>2.5μg/L至<5μg/L,同时IGF-1比基线下降≥50%/或平均1小时GH<2.5μg/L同时IGF-1比基线下降≥50%而且IGF-1>1×ULN。因为BC要求GH和IGF-1同时达标,A组中的培维索孟可以使GH升高,故A组中无人BC,结果看到A组中IGF-1下降更明显。培维索孟作用为选择性的GH受体拮抗剂,并阻止GH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导致IGF-1产生减少。然而,由于作用机理阻止了过量的GH的作用,而不是抑制垂体肿瘤分泌GH,因此培维索孟特无法实现IGF-1和GH均正常化。
3. 本研究临床表现的评估、给药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估,都很客观。9项肢端肥大症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按四分制评分,并计算所有9项的平均值,如果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项目不存在,则认为总分缺失。使用肢端肥大症生活质量(AcroQoL)问卷评估,该问卷由22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5分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自我评分。安全性评估包括体检、生命体征测量、生物化学、肝胆超声和不良事件报告。不良事件使用MedDRA版本12.0进行编码标准化评估。
SSA相对昂贵,好在近年来进入医保降价了很多。肢大药物长期疗效,尤其是改善生命的终点的数据,会更有权威性,但是现在改善生命的数据需要更长期的积累,在全球都还是无法得到的。我们至少是过好每一天。
4. SSA剂量多少算是大剂量呢?我国日常用长效奥曲肽(注射用醋酸奥曲肽微球)20mg每28天肌注一次,我们知道,SSA的疗效是与其剂量和疗程明显正相关的,本研究是使用40mg。过去有研究,对于肢端肥大症持续不受控制的患者,每28天长效奥曲肽 60mg的有效率增高且耐受良好;我们医院消化科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人,最大用到90mg/28天,耐受性好。
5. 大家尤其关注副作用,本研究总体的药物相关副作用为37.1%,4.3%是严重副作用,但严重副作用与药物无关,未因为严重副作用导致停药或死亡。联合治疗副作用稍多于单药方案。
总结,入选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不同,数据结果就会不同,选择严格标准可能疗效数据不够漂亮,需要仔细解读各个指标影响因素及其细节。本文最后结论中说,使用大剂量奥曲肽长效制剂仍无法控制的肢大患者中,培维索孟或卡麦角林的使用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与单独使用大剂量奥曲肽长效制剂相比,可以提供额外的疗效,但副作用也会多一些。本研究无影像方面变化的数据。
我国治疗肢端肥大症的长效奥曲肽最大剂量一般为30mg~40mg,我们的大剂量不能达标时,可以考虑继续延长SSA的治疗时间,或考虑加用多巴胺激动剂,因为我国无培维索孟,也没有卡麦角林,对于联合长效奥曲肽和溴隐亭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需要大样本、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这个资料。即使单用长效奥曲肽,延长长效奥曲肽的治疗时间会使疗效进一步提高,且耐受良好。我们自己确实要沉下心来长期积累全面的资料,我们临床工作时特别要注意标准化的观察和资料积累。
2
3
本研究采用台湾地区数据库分析,以更好的了解肢端肥大症的自然病程。研究随访了1997至2013年的1195例肢端肥大症患者。计算发病率、手术率和再手术率。用标准化死亡率比(SMR)和标准化发病率比(SIR)评估肢端肥大症相关升高的死亡率和恶性肿瘤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年发病率为2.78/百万人年,性别间几乎无差异(女性vs男性,49.5% vs 50.5%)。仅在50和60岁时以女性为主(发病率比分别为1.37和1.43,p<0.001和p=0.002)。其中673例(56.3%)接受过垂体切除术,年轻时发病(<40岁)的患者再手术次数较多(15.5%,p=0.01)。总死亡率为22.3/千人年,中位生存时间仅为4.67年(无性别差异,p=0.38)。这些肢端肥大症患者的总SMR为1.41。患者中新诊断恶性肿瘤的有87例,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0.6/千人年(中位5.4年),恶性肿瘤总SIR为1.91,性别、发病年龄和病程间无差异。
结论:肢端肥大症显著升高死亡风险,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升高近2倍。肢端肥大症患者在确诊后应进行积极管理。
表2.1997-2013年台湾肢端肥大症死亡数和死亡时间(按性别和发病年龄划分) (n=1195)
4
5
6
王海军 教授
获“中山大学名医”称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垂体瘤诊治中心主任。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垂体肿瘤研究实验室主任,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第三届专家委员会组,参与编写垂体腺瘤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6部,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主任医生,副教授,博士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30余年,曾经几年在英国或加拿大工作。熟悉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尤其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肥胖症、下丘脑垂体疾病、骨质疏松症、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作为主要研究者或研究者设计或完成多项国际或国内临床试验研究。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副组长,上海市垂体瘤研究中心秘书兼内镜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