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存在眼上静脉(SOV)引流时,首选经SOV入路治疗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在无法显示SOV入路时,可经岩下窦(IPS)入路治疗CSDAVF。
【REF: Fujita A, et al. Neurosurg Rev. 2019 Dec 23. doi:10.1007/s10143-019-01227-9.】
研究背景
海绵窦(CS)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颅内DAVF的常见类型,是指CS及其附近硬脑膜动静脉之间的异常交通。当静脉引流向前汇入眼上静脉(SOV)时,可出现眼部症状,例如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和眼肌麻痹。而当引流静脉向后汇入岩下窦(IPS)时,可出现搏动性耳鸣。尽管CSDAVF相对良性,可通过血栓形成而自愈,但累及静脉回流病情加重时仍需要积极治疗。CSDAVF的治疗目标是完全闭塞瘘口,同时保留颈内动脉(ICA)血流。目前,经IPS或SOV行静脉栓塞(TVE)是血管内治疗CSDAVF的常用方法。然而,少有文献报道经不同静脉入路治疗CSDAVF与放置弹簧圈数量的关系。该研究对比分析了经SOV和IPS入路行TVE治疗CSDAVF患者放置弹簧圈数量的差异,报道如下。
研究方法
研究者回顾性分析了从2008年1月至2018年3月间接受TVE治疗的42例CSDAVF患者,并将其分为2组:10例接受经SOV入路行TVE治疗,32例接受经IPS入路行TVE治疗。主要比较了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操作细节,放置弹簧圈总数和临床结果。术后用TOF-MRA与血管造影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临床随访。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汇总于表1。
表1. 患者的基线特征
研究结果
经SOV入路行TVE治疗CSDAVF成功率高达100%(10/10)。与经IPS入路相比,经SOV入路明显减少了放置弹簧圈的总数(23:11; P < 0.001)、长度(159:81 cm; P = 0.003)和体积(111:46 mm³; P = 0.005)。与经IPS入路相比,通过微导管测压发现经SOV入路治疗的患者窦内压初值显著增高(49:59 mmHg; P = 0.022),然而,与窦内压力升高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在2组间无明显差异。此外,两种入路手术并发症和颅神经麻痹预后等均无明显差异。经两种静脉入路治疗CSDAVF结果汇总于表2。
表2. 比较经SOV与IPS入路行TVE治疗的结果
大多数情况下,经同侧IPS入路到达病变CS是行TVE治疗CSDAVF最常用且最安全的方法。然而,当经同侧IPS闭塞时,经IPS治疗CSDAVF的成功率约为50-80%。此时,应合理选用经SOV入路。该研究结果也证实了经SOV入路治疗CSDAVF的优越性,减少了术中放置弹簧圈的总数,且不会影响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另外,经面静脉-SOV入路比SOV切开创伤更小。而且,经SOV入路微导管可以轻松到达CS后部,从后部向前部闭塞瘘口,并且不需要完全闭塞海绵窦后部,以减少弹簧圈填塞数量。
经SOV入路行TVE治疗CSDAVF典型病例:患者女性,88岁,因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和外展神经麻痹,接受了经股静脉-面静脉-SOV入路栓塞术见图1和图2。
图1. 典型病例: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行栓塞治疗左侧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左颈总动脉(a)和颈外动脉(b)造影侧位像示:海绵窦和眼上静脉早期显影。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头尾位(c)和侧位(f)像示:位于海绵窦背侧的两个瘘口。长箭头和短箭头分别指示位于海绵窦内侧和外侧部的瘘口。左颈外动脉造影前后位(d)和侧位(e)像示: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显影清晰。需要注意的是面静脉引流到同侧颈内静脉。
图2. 在海绵窦内放置第一个弹簧圈后非减影的前后位(a)和侧位(b)像。将微导管通过4F远端指引导管超选到瘘口内侧部。左颈外动脉造影前未减影前后位(c)和侧位(d)像示:在海绵窦内放置的弹簧圈。总共放置了9个弹簧圈在两个瘘口处,并保留了海绵窦的内侧部和前部。术后左侧颈外动脉造影(e)侧位像示: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完全闭塞。
研究结论
当存在SOV引流时,首选经SOV入路治疗CSDAVF。在无法显示SOV入路时,可经IPS入路治疗CSDAVF。因为经SOV入路治疗CSDAVF可在手术早期闭塞位于CS后部的瘘口,这将明显减少术中弹簧圈放置数量。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