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1 ★
赵 明
上海长海医院
标题:使用Solitaire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新方法
【Ref: Su YS,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9 Dec 24. pii: S1878-8750(19)33129-8. doi: 10.1016/j.wneu.2019.12.097. 】
内容提要:
脑血管痉挛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出血后的3-21天,严重时可引起迟发性脑梗死(DCI)。血管痉挛相关性脑卒中常导致年轻人群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因此,早期发现、治疗和预防血管痉挛是降低患者致残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临床上治疗SAH相关血管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尼莫替丁和升压治疗,而对于局部大动脉出现的药物难治性血管痉挛目前推荐使用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内注射扩血管药物和球囊成形术,此外还可以鞘内给予扩血管药和纤溶酶。经颈动脉灌注药物是治疗血管痉挛引起的管腔狭窄的早期方法......
(感谢赵明编译、吴培博士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2 ★
李 浩
河南省人民医院
标题:颅内动脉瘤和血管造影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综述
【Ref: Howard BM, et al. Neurosurg Focus. 2019 Dec 1;47(6):E20. doi: 10.3171/2019.9.FOCUS19653.】
内容提要: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疾病,患病率在4%左右,尽管大多数动脉瘤在患者的一生中都不会出血引起症状,但一旦出血患者死亡率可达30%-40%,且目前尚无准确的预测破裂出血方法。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和血管造影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SAH)患者而言,选择适宜的影像学检查对患者各阶段的诊治至关重要。为此,莫尔大学医学中心Barrow教授等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流程加以综述,总结如下......
(感谢李浩、段光明编译、吴培博士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3 ★
王 浩
临沂市人民医院/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
标题:分叉部动脉瘤治疗新方法——Flow-T支架技术
【Ref:Makalanda H,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19 Aug 26:1591019919870618. doi: 10.1177/1591019919870618.】
内容提要:
临床工作中对于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 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s ,WNBAs)治疗仍然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目前血管内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球囊辅助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者是冰激凌技术辅助栓塞动脉瘤。近年来新的治疗材料的开发也为临床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诸如pCONus1, pCONus2 ,pCANvas (phenox, Bochum,Germany),Pulserider 和eCLIPs装置等,以覆盖瘤颈防止弹簧圈滑脱的新型材料,以及目前以及用于临床治疗的WEB瘤内扰流装置......
(感谢王浩编译、陈骅副教授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4 ★
何兰英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标题:卒中病因改变了急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疗效
【REF:Tiedt S, et al. Stroke. 2019 Dec 18:STROKEAHA119028383. doi: 10.1161/STROKEAHA.119.028383.】
内容提要:
血管内治疗(EVT)已成为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LVOs)的标准方法。然而,决定EVT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大血管闭塞约有一半为心源性,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差异是否会导致取栓结局的差别。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迂曲都会阻碍血栓接触和取出。在这里,我们研究了EVT在心源性和非心源性LVO的手术特点、再灌注等级和功能结果方面是否有不同的疗效......
(感谢何兰英编译、李子付博士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5 ★
张言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标题: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失败:预测因素及治疗策略
【Ref: Bonney PA et al. Neurosurgery 86:S64–S73, 2020. DOI:10.1093/neuros/nyz305.】
内容提要:
在破裂动脉瘤治疗过程中,血流导向装置通过改变瘤体内的血流动力学,使瘤体内的血流减慢甚至停滞而达到治疗效果,但使用该装置可能并不会立即致密栓塞动脉瘤,可能导致短期内治疗的失败,因此通过血流的停滞预防动脉瘤再破裂这一理论并未得到进一步证实。大型未破裂动脉瘤使用血流导向装置同样可能出现短期内治疗失败。一些研究表明,使用血流导向装置可以减少动脉瘤内部血流,但并不能降低动脉瘤瘤体内压力,这可能是短期内治疗失败的原因......
(感谢张言伟编译、郭新宾副教授审校、黄清海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6 ★
陈成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标题:血流导向装置释放后发生急性血管闭塞该怎么办?
【REF:Samaniego EA, et al.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2019 Nov 1;17(5):491-496. doi: 10.1093/ons/opz023.】
内容提要:
目前,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PED) 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然而,据报道显示,尽管给予了充分的双联抗血小板和术中抗凝治疗,仍有 3%-4% 的患者发生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而通过使用静脉和动脉溶栓药和糖蛋白 (GP) IIb/IIIa 抑制剂来管理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卒中发生率仍高达 20.6%,术后出血风险为 11.8%。目前尚无使用接触性抽吸或机械血栓切除术治疗PED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报告......
(感谢陈成伟编译、李聪慧教授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7 ★
赵 明
上海长海医院
标题:FD相关抗血小板治疗
【Ref: Tonetti DA. et al. Neurosurgery. 2020 Jan 1;86(Supplement_1):S47-S52. doi: 10.1093/neuros/nyz391】
内容提要:
血流导向(FD)治疗已经成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缺血与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使得FD需要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包括应用双联抗血小板(DAPT)方案来减少FD植入引起的血栓形成事件;同时DAPT在围手术期还需权衡出血并发症的利弊。来自美国UPMC卒中研究所和神经外科的Bradley A. Gross探讨了用于FD的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并检测其有效性......
(感谢赵明编译、卢旺盛教授审校、黄清海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8 ★
李 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标题:不符合DAWN与DEFUSE3试验入组标准患者的取栓疗效:来自于BEST研究的亚组分析
【Ref: Siegler JE, et al. Neurosurgery. 2019 Nov 23. pii: nyz485. doi: 10.1093/neuros/nyz485.】
内容提要: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建议对症状发作后6小时内的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 LVO)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取栓治疗。对于症状发作6小时后存在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则建议行灌注成像以选择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例。使用Rapid软件(iSchemaView, Redwood, California)的2项随机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在距末次已知正常24小时内出现LVO(ICA-末端或M1)的患者中,血管再通能够使患者获益。由于晚期取栓对高度选择性的LVO的试验患者具有非常明显的受益,一些不符合试验入组标准的患者正在接受实践性治疗......
(感谢李磊编译、朱悦琦副教授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9 ★
李 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标题:后CREST时代CEA和CAS的全国趋势
【Ref: Cole TS, et al. Stroke. 2019 Dec 18:STROKEAHA119027388. doi: 10.1161/STROKEAHA.119.027388.】
内容提要:
CREST(颈动脉血运重建动脉内膜切除术与支架置入术试验/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显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 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在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等效的复合结局。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圣约瑟夫医院和医学中心及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的Andrew F. Ducruet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调查了自CREST结果发表以来,这些手术以及相关的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死亡、费用和再入院率在全国范围内的趋势,相关结果发表在2019年12月的《Stroke》上......
(感谢李磊编译、李聪慧教授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10 ★
Xiao ye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标题:术中及术后3D-DSA评价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效果的对比研究
【Ref: Marbacher S, et al. Neurosurgery. 2019 Nov21. pii: nyz487. doi: 10.1093/neuros/nyz487.】
内容提要:
术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3D-DSA)是评价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夹闭术后是否残留的金标准。尽管目前杂交手术室设备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标准,术中条件下的3D-DSA成像质量对动脉瘤夹闭后是否有残留做出准确判断仍未确定。如果能够证实术中3D-DSA图像质量与术后3D-DSA相同,那么术中3D-DSA可以替代后者作为动脉瘤夹闭的随访标准。因此,来自瑞士Kantonsspital Aarau神经外科的Serge Marbacher开展了此项研究,首次比较术中和术后3D-DSA对动脉瘤夹闭后评估的质量是否有差异,相关结果发表在2019年11月的《Neurosurgery》上......
(感谢Xiaoye编译、李轶副教授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