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1 ★
标题:颅内不同部位的未破裂和破裂囊性动脉瘤的大小差异
【REF:Rinaldo L,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9 Oct 14. pii: S1878-8750(19)32642-7. doi: 10.1016/j.wneu.2019.10.027. 】
内容提要:
多项关于动脉瘤自然病程的前瞻性研究显示颅内囊状动脉瘤的破裂风险与动脉瘤大小成正相关。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破裂动脉瘤相对较小,表明动脉瘤大小只是影响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诸多因素之一。而在动脉瘤位置对破裂出血风险的研究中,虽然通常认为后循环动脉瘤较前循环动脉瘤更易破裂,但是动脉瘤具体位置对其破裂风险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比如同样大小的动脉瘤在不同的位置是否面临同样的破裂出血风险依然尚不明确...
(感谢薛盖茨编译、周宇副主任医师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2 ★
标题:NEUROLOGY:CTP自动分析软件在真实世界里的应用与局限
【Ref: Vagal A, et al. Neurology 2019;93:1-11.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8481.】
内容提要:
“核心区”和“半暗带”这两个概念实质是对缺血脑组织发展结局的预测,常用脑灌注指标进行定义。两项随机试验(DAWN和DEFUSE 3)将脑灌注成像纳入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大血管闭塞的常规评估并获得有益的结果,由此,全球许多卒中中心迅速开始引进CTP原始数据自动分析软件,如RAPID, Olea, GE, Philips, Siemens Syngo, Viz.ai, MIStar等...
(感谢TJ编译、张永巍副教授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NEUROLOGY:CTP自动分析软件在真实世界里的应用与局限★ TOP 3 ★
标题:迟发性脑梗死与颅内大动脉的脑血管痉挛相关
【Ref: Brami J, et al. Neurosurgery 0:1–9, 2019 . DOI:10.1093/neuros/nyz340.】
内容提要:
据报道,10%-30%的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出现迟发性脑缺血,是不良结局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许多疗法旨在预防迟发性脑缺血,但其疗效仍未得到证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后迟发性脑梗死(delayed cerebral infarction, DCIn)是否由大动脉血管痉挛(vasospasm, VSP)造成目前仍存在争议;一部分涉及颅内小动脉的替代机制已被描述,并且一些报告表明VSP并不是迟发性脑缺血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
(感谢李磊编译、赵瑞副教授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4 ★
标题:急性缺血性卒中自动化ASPECTS评分与CT灌注的对比分析
【REF:Sundaram VK,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9 Nov 14. doi: 10.3174/ajnr.A6303.】
内容提要:
Sundaram V.K.等人在2019年11月《AJNR Am J Neuroradiol》杂志发表一篇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自动化ASPECTS与CT灌注的对比分析的文章,研究表明自动化软件生成的ASPECTS结果与神经放射学专家读片评判、以及基于CTP-CBV的ASPECTS判读结果高度一致,因此上述软件可用于ASPECTS报告的标准化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判读者差异...
(感谢贾玉、卢旺盛编译、朱悦琦副教授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5 ★
标题: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跨循环入路血管内栓塞治疗
【REF:Roa JA,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9 Nov 20. pii: S1878-8750(19)32916-X. doi: 10.1016/j.wneu.2019.11.078. 】
内容提要: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常规方法是前向技术。跨循环入路包括从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到达对侧目标血管,或者经过后交通动脉到达后循环目标血管的方法。本文目的在于评估跨循环入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预后...
(感谢李浩、段光明编译、方亦斌副教授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6 ★
标题:使用PulseRider装置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上市应用后的早期多中心经验
【REF:Srinivasan VM, et al. J Neurosurg. 2019 Nov 8:1-10. doi: 10.3171/2019.5.JNS19313.】
内容提要: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stent-assisted coiling, SAC)和球囊重塑是血管内治疗复杂形态宽颈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 IA)的主要方法。PulseRider(Cerenovus)是于2017年6月经FDA批准治疗分叉部IA的新型瘤颈重建装置,可为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提供载瘤血管保护。该装置是一种镍钛合金自膨式支架,用于治疗位于或靠近分支区域的宽颈动脉瘤,尤其是颈内动脉(ICA)和基底动脉末端...
(感谢Xiaoye编译、朱悦琦教授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7 ★
标题:4D血流MRI技术识别颅内动脉瘤涡流核心
【REF:Futami K,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9 Dec;40(12):2111-2116. doi: 10.3174/ajnr.A6322 】
内容提要:
破裂风险分层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选择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因侵入性治疗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动脉瘤内涡流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与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相关,涡流核心线是一种基于数学定义的涡流架构,通过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有助于对动脉瘤模型腔内血流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
(感谢赵明编译、卢旺盛教授审校、黄清海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8 ★
标题:血流减少如何影响颅内动脉瘤闭塞:一项前瞻性4D相位对比MRI研究
【REF: Brina O,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2019 Nov 14. doi: 10.3174/ajnr.A6312.】
内容提要:
血流导向装置广泛用于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导致动脉瘤闭塞的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血流动力学及生物因素等诸多方面,这种复杂性可能与治疗后破裂和动脉瘤延迟闭塞相关,从而导致患者的病变未得到最佳治疗。各种参数可能会影响颅内动脉瘤血栓形成,包括由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引起的血流减少,后者被认为发挥主要作用...
(感谢李磊编译、卢旺盛教授审校、黄海清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9 ★
标题:密网支架与血管结构对分叉部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REF:NarataAP,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8 Feb;39(2):323-330. doi:10.3174/ajnr.A5471. 】
内容提要:
既往研究显示,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后可能引起分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继发的神经功能损害,哪些原因造成FD置入后狭窄目前尚无定论。法国图尔大学医院Narata教授等通过计算机流体力学(CFD)分析了FD置入对分叉部动脉瘤载瘤动脉管径变化的影响,结果发表在2018年2月的《AJNR》上...
(感谢张小曦编译、郭新宾副教授审校、黄清海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 TOP 10 ★
标题:拥有护盾技术的Pipeline Flex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期研究报告)
【REF:Trivelato FP, et al. Neurosurgery. 2019 Sep 10. pii: nyz356. doi: 10.1093/neuros/nyz356.】
内容提要:
血流导向装置(FDs)的出现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独特的工具。PED是目前介入神经放射学研究最多的设备之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反复得到证实。动脉瘤患者接受PED治疗后,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神经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6%。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与动脉瘤直接相关或无关的出血,通常与双重抗血小板方案有关...
(感谢刘锋、李东波编译、赵瑞副教授审校、黄海清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