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5日发布 | 420阅读

血管再通对接受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脑水肿的影响

Xiaoye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早期研究表明:缺血后的再灌注可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加重脑组织肿胀和继发脑实质出血的风险。然而,最近研究则表明血管再通可以降低水肿的风险。针对这一争议问题,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Karolinska大学医院神经内科及卒中中心的Magnus Thorén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目的是探讨血管再通治疗对再通后早期脑水肿和脑实质出血发生发展的影响。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horén M, et al. Stroke. 2020 Jan;51(1):216-223. doi: 10.1161/STROKEAHA.119.026692. Epub2019 Dec 10.】


研究背景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脑水肿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严重时可引起致命性的脑组织移位以及颅内出血。研究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大面积梗死和扩大性脑水肿患者如不经手术治疗,死亡率可达80%。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后水肿常可引起患者临床症状恶化,其临床变化通常可在发病后48小时内观察到,约1/3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即发生早期恶化。早期研究表明:缺血后的再灌注可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加重脑组织肿胀和继发脑实质出血的风险。然而,最近研究则表明血管再通可以降低水肿的风险。针对这一争议问题,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Karolinska大学医院神经内科及卒中中心的Magnus Thorén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目的是探讨血管再通治疗对再通后早期脑水肿和脑实质出血发生发展的影响,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1月的《Stroke》上。


研究方法



研究者纳入了2002年至2017年期间SITS-International Stroke Treatment注册研究中基线时存在影像学动脉闭塞征象的患者(高密度动脉征或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闭塞)。将血管再通定义为22-36小时内影像学闭塞征象消失。主要结局为中度至重度脑水肿(局灶性脑肿胀超过半球的三分之一为中度;局灶性脑肿胀伴中线移位为重度),次要结局为22-36小时影像学随访检查时的脑实质出血。


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22184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18318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3071例接受静脉溶栓+取栓术,795例患者接受取栓术)。再通率为64.1%,再通和未通患者的中位年龄均为71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15和16。


与未再通患者相比,再通患者的脑水肿风险较低(13.0% vs. 23.6%),校正后比值比(aOR)为0.52(95%CI: 0.46-0.59)。


与未再通患者相比,再通患者的脑实质风险较高(8.9% vs.6.5%),aOR值为1.37(95%CI:1.22-1.55);与未再通患者相比,再通患者在3个月时死亡率较低(18.3% vs.31.9%, P<0.001; RR:0.58, 95%CI:0.55-0.61),功能结局较好(mRS评分0-2分的患者比例为48.7% vs.22.6, P<0.001; RR:2.16, 95%CI:2.06-2.26


表1. 研究样本和亚组中再通与未再通患者结局的几率


图1. 3 个月时非再通与再通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布


研究结论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管再通与早期脑水肿风险较低相关,尽管再通与较高的脑实质出血风险相关,但血管再通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病后3个月时的死亡率,提高患者3个月时的功能良好率。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