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3日发布 | 1198阅读

脑血管解剖学习笔记第23期:耳后动脉大体解剖

赵沃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耳后动脉(posterior auricular artery)是发自颈外动脉末端,枕动脉以远,走向后方的一支细小的动脉。耳后动脉主要供应耳廓大部和枕部皮肤,也发出茎乳动脉供应中耳和面神经。


耳后动脉的走行


耳后动脉(posteriorauricular artery),严格地说,应称为“耳廓后动脉”。耳后动脉发自颈外动脉近末端处,枕动脉发出处的远端,并向后走行。

 
耳后动脉主要与颞浅动脉的分支耳前动脉(anterior auricular artery)在耳廓处形成吻合,共同参与耳廓的供血。耳后动脉供应耳廓后方的大部分区域。
 
耳后动脉的损伤,可能引起耳廓,特别是耳廓后上部的缺血。
 
解剖标本上显示颞浅动脉主要的分支,特别是耳前动脉、面横动脉和颧眶动脉(Pinar 2006)。

 
一例耳后动脉的动静脉瘘,用Onyx栓塞耳后动脉的远端后,引起耳廓后上方的缺血坏死(Jankowitz 2009)。


耳后动脉的分型


Tokugawa等(Tokugawa 2015)根据耳后动脉的大小和走行,将耳后动脉分为四型。


A型:耳后动脉短而纤细,甚至不易辨认。

B型:比A型明显,但仍纤细。
C型:容易辨认,但比颞浅动脉和枕动脉细小。
D型:与颞浅动脉和枕动脉大小相仿,甚至比它们粗大。


耳后动脉,A型(Tokugawa 2015)。黑点代表外耳道,直线代表耳廓上缘。

 
耳后动脉,B型(Tokugawa 2015)。

 
耳后动脉,C型(Tokugawa 2015)。

 
耳后动脉,D型(Tokugawa 2015)。

 
在D型中,耳后动脉增粗,相当于取代了颞浅动脉顶干的供应顶部头皮的作用。
 
茎乳动脉


(一)茎乳孔

茎乳孔(stylomastoidforamen)位于茎突和乳突之间的颅底孔隙,是面神经管的下口,面神经由此出颅。

 
左侧颞骨,下面观。显示前方茎突和后方乳突之间的茎乳孔(Standring, 2016)。

 

(二)茎乳动脉

茎乳动脉(stylomastoidartery)指通过颅底颞骨的茎乳孔的分支。茎乳动脉是从耳后动脉发出的,供应中耳和面神经的重要分支。茎乳动脉还可以发自枕动脉。
 
面神经颞下部和相关中耳结构解剖,显示茎乳动脉入茎乳孔,和面神经伴行(Standring, 2016)。


茎乳动脉通过茎乳孔,走行于面神经管内。进入茎乳孔后首先发出分支至鼓膜,与脑膜中动脉的岩支发出的面神经支吻合,在面神经管内形成面神经动脉弓(arcade of the facial nerve)。面神经动脉弓易于辨认:位于岩骨水平,幕上分支(脑膜中动脉岩动脉)和幕下分支(茎乳动脉)在外耳道后方形成直角。
 
颈外动脉造影,侧位(Lasjaunias 2001)。可见鼓室前动脉(箭头),面神经动脉弓(空箭)以及与之吻合的茎乳动脉(直箭),位于外耳孔的后下方。


(三)茎乳动脉危险吻合

茎乳动脉供应鼓室,与供应鼓室的其他动脉有吻合,包括咽升动脉发出的鼓室下动脉、脑膜中动脉发出的鼓室上动脉、上颌内动脉发出的鼓室前动脉。这些动脉与颈内动脉岩段发出的颈鼓室动脉之间有危险吻合。
 
鼓室供血区危险吻合示意图。

 
中耳和鼓室血供示意图(Alicandri-Ciufelli 2018)。


小结


1、耳后动脉发自颈外动脉近末端,枕动脉发出处以远,向后走行,主要供应耳廓后部和枕部皮肤。


2、茎乳动脉是耳后动脉重要分支,经茎乳孔后供应中耳和面神经。


3、茎乳动脉与鼓室其他供血动脉之间存在吻合。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 Alicandri-Ciufelli,M., Guarino, P., Fabbri, F., Cunsolo, E. M., Presutti, L., & Anschuetz, L.(2018). Middle ear microvascularization: an "in vivo" endoscopicanatomical study. Eur ArchOtorhinolaryngol, 275(4), 889-894.

  • Jankowitz, B.T., Vora, N., Jovin, T., & Horowitz, M. (2009). Ear necrosis resulting fromthe endovascular>

    Lasjaunias, P.,A., B., & ter Brugge, K. G. (2001). SurgicalNeuroangiography: Volume 1 Clinical Vascular Anatomy and Variations (2nded. Vol. 1): Springer.

  • Pinar, Y. A.,& Govsa, F. (2006). Anatomy of the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and itsbranches: its importance for surgery. SurgRadiol Anat, 28(3), 248-253.

  • Standring, S.(2016). Gray’s Anatomy (41th ed.):Elsevier.

  • Tokugawa, J.,Cho, N., Suzuki, H., Sugiyama, N., Akiyama, O., Nakao, Y., & Yamamoto, T.(2015). Novel cla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auricular artery based>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