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育功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山东省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科组组长
王伟民教授
刘伟教授
曲春城教授
詹仁雅教授
张晓华教授
丰育功教授为大会在开幕辞时表示,贝朗和拜耳公司组织的本次大赛对很多年轻医生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分享自身多年积累的动脉瘤手术经验,并由专家大咖进行点评,指出参赛选手分享案例的亮点与不足之处,这能够帮助选手及广大青年医生迅速成长。希望更多脑血管病医生能够熟练掌握动脉瘤夹闭手术,将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贝朗医疗高级总监刘韦霆先生在致辞时提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但再厉害的人工智能也应该是为广大外科医生服务的,外科医生精细的手术技术是不可替代的。因此,RCRC比赛的举办是为了提供一个平台,让年轻医生和资深医生能够一起分享交流手术经验,使做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医生手术技艺更加精进,能够更好地造福患者。并且,第六届RCRC比赛已经将战区拓展海外,以后的比赛都会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希望将比赛做得越来越好,帮助更多的年轻医生来跟国际接轨,面向世界。
拜耳医药高级经理熊振华先生在致辞时提到拜耳医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经典产品——尼膜同,它凭借非常明确的作用机制和优异的临床表现,在进入中国26年间得到了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的一致认可。尼膜同已经陪伴并见证了中国神经外科高速发展的26年,如今载誉归来,衷心希望尼膜同能够继续陪伴我们的神经外科医生,去见证中国神经外科走向更大的辉煌。并预祝本站大赛圆满举行,希望所有参赛选手能够赛出自己的风采,取得好成绩。
参赛选手 | 作品名称 |
杨 伟 | 复合手术治疗左额叶动静脉畸形 |
马 超 | 经改良眶上外侧入路左侧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夹闭术 |
齐文涛 | 后交通破裂动脉瘤合并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病例分享 |
邓 林 | 右椎动脉支架后闭塞复合手术再通术 |
孙 斌 | 电生理监测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
姜 军 | 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左侧后交通动脉瘤 |
胥 建 | 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
李 彤 | 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夹闭 |
范晓勇 | 左侧顶枕部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栓塞术后出血急症手术切除一例 |
杨邦坤 | 大脑中动脉瘤手术精准夹闭及体会 |
李照建 | 自体硬膜包裹技术蛇牌夹套环式夹闭颈内动脉C7段血泡样动脉瘤 |
蔡 刚 | 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多发动脉瘤 |
陈旭东 | 复杂前交通动脉瘤组合夹闭术 |
谢满意 | 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一例 |
经过选手演讲、评委点评、评委打分等环节,李照建医生获得优胜奖。
马超医师获得最佳人气奖。
詹仁雅教授在总结时,首先肯定了参赛选手的水平越来越来,大赛举办的质量越来越好,辐射面也更广泛,说明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日渐普及。并指出作为一个脑血管医生,手术治疗整体策略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需要考虑全局,兼顾夹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破裂和出血事件,做好预案,同时提出术中的暴露过程是容易被忽略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希望广大青年医生都能够重视起来。另外提出,希望大赛的评分标准能够更加多样化,为不同类型的病例展示提供合理的评分机制。
丰育功教授在总结中再次感谢了各位专家和各位选手的付出,同时提出,希望参与大赛的病例不局限于动脉瘤夹及药物治疗,应该扩大范围,其中重点提到了显微镜、术中电生理、术中超声等辅助设备的应用在动脉瘤夹手术中的重要性。并再次强调了术中暴露是动脉瘤夹手术中的关键步骤。最后,指出目前动脉夹产品上仍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希望动脉瘤夹手术的相关医疗器械能够越做越好,RCRC大赛越办越好,期待更多的选手和专家积极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