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5日发布 | 1063阅读

毛庆教授: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高级别胶质瘤治疗策略之中国专家观点

陈永武

阔然基因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颅内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5/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其侵袭性强、易复发、患者生存期短,而备受关注和研究,如何准确判断患者预后?如何对不同类型患者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随着胶质瘤分子分型的不断完善,分子检测也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包括IDH1、IDH2、1p19q、MGMT等,近年来,针对高级别胶质瘤MGMT启动子状态不同,治疗方案是否不同讨论较多,为进一步探讨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治疗策略相关性,神外资讯特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资深神经肿瘤专家毛庆教授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什么是MGMT?MGMT启动子甲基化在胶质瘤中的发生比例?


毛庆教授:

MGMT是一种DNA损伤修复酶,MGMT基因沉默的关键因素是启动子区CpG岛发生甲基化。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现象在胶质瘤中非常普遍,其在各种组织亚型的胶质瘤中发生比例各不相同,少突胶质细胞瘤发生比例为40-60%,在GBM中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可高达50-70%左右。众所周知,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GBM患者标准治疗方案为替莫唑胺(TMZ)STUPP方案,对于更高比例的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患者治疗方法,临床争议不断。 



MGMT检测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对于MGMT启动子状态不同,临床的治疗手段是否不同?



毛庆教授:

MGMT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MGMT的功能是修复烷化剂对DNA造成的损伤。其次,MGMT启动子甲基化在继发的和原发GBM中发生的概率不同,在复发的GBM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高于新发患者。


MGMT启动子甲基化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对放化疗敏感,MGMT启动子甲基化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标准治疗方案为Stupp方案(同步放化疗+6个周期TMZ辅助化疗),但不能以此判断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患者不能使用TMZ。


MGMT在高级别胶质瘤中可以作为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但是不能作为治疗效果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可通过了解MGMT启动子情况,结合IDH和1p/19q的状态来判定病人的预后,但在治疗上,不管MGMT启动子是否甲基化,都建议使用TMZ进行化疗。



对于胶质瘤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替莫唑胺是否会给患者带来获益?


毛庆教授:

对于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部分专家认为这类病人对化疗的效果不好,或者说受益不如预期高,因此有些专家将其作为治疗效果的一个预测指标。在临床实践中,2019年v1版NCCN指南中明确指出不管是新诊断的还是复发的GBM、年龄不管是否大于70岁的患者都推荐使用TMZ的治疗方案。虽然指南标明了70岁以上、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的患者用TMZ可能获益不多,但指南并没有反对或不推荐使用TMZ。


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多中心、大样本、高循证等级的临床证据来支持哪一种治疗方法有比传统的、标准的STUPP方案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目前的治疗建议中,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的高级别患者仍然推荐使用标准STUPP方案。

综合来看,随着分子分型的不断深入研究,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判断更加精准,但在目前状况下,MGMT启动子是否甲基化,都应推荐使用标准STUPP方案,帮助患者延长生命,未来也期待更多的探索和研究能惠及更多患者!


采访嘉宾介绍



毛庆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任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神经外科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候任组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微侵袭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了SCI及其它论文100余篇,先后承担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奖1项。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