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4日发布 | 3093阅读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术后的骨膜下引流

沈智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瑞士巴塞尔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Jehuda Soleman等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两种引流方式治疗cSDH的术后复发率。结果发表于2019年4月的《Neurosurgery》在线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Soleman J, et al. Neurosurgery.2019 Apr 10.doi:10.1093/neuros/nyz095.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具有一定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有症状的cSDH,通常选择钻孔引流清除血肿。有研究表明,血肿清除后,放置硬膜下引流(SDD)管可以显著降低cSDH复发的风险(9.3%比24.0%)。但是,引流管置入硬膜和皮质之间可能损伤脑皮质和桥静脉,发生医源性伤害。因此,有学者提出,将引流管置于骨膜和颅骨之间,即骨膜下引流(SPD),可避免颅内出血和癫痫等并发症。瑞士巴塞尔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Jehuda Soleman等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两种引流方式治疗cSDH的术后复发率。结果发表于2019年4月的《Neurosurgery》在线上。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18岁以上的症状性cSDH患者,随机分为SDD组和SPD组。手术时在一侧额顶骨上、血肿纵轴线的前后钻两个直径13mm的骨孔,两骨孔距离7-8cm。采用温生理盐水经骨孔冲洗血肿腔,直到血肿被冲洗清除为止。SPD组的引流管从顶部骨孔处插入在骨质外通至额部骨孔处;骨孔不填塞任何材料,以保证引流通畅。留管48小时后拔管。研究的主要结果是术后12月内血肿复发需再次手术治疗,次要结果包括术后并发症、GOS评分、CT复查结果、死亡率以及住院时间等。


图1.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后行SDD(左图)和SPD(右图)的示意图。


研究结果



自2013年4月15日至2015年12月9日期间共收治220例cSDH患者,其中SDD组100例,SPD组120例。SDD组患者平均年龄81.0岁,SPD组78.0岁;女性所占比例相同,为32%(表1)。结果显示,术后12月内SPD组术后血肿复发率8.33%(95% CI,4.28-14.72)低于SDD组的12.0%(95% CI,6.66-19.73);手术感染率亦低,2.5%比9%(P=0.0406);放置引流管造成的医源性损伤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84),而两组的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相差不大(表2、3)。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状况。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结果。


结论



作者认为,cSDH颅骨钻孔骨膜下引流术后的复发率低于硬膜下引流,手术感染率和医源性损伤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因此,cSDH钻孔清除血肿后选择骨膜下引流安全有效。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