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贝朗时间》“脊柱裂”专题,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赵红宇教授带来的:脊柱裂治疗策略选择-附病例1例,欢迎阅读、分享!
赵红宇 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南加州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研究型医学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脊柱脊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脊柱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脊髓脊柱学组委员,中国神经脊柱讲师团讲师,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常委,辽宁省抗癌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市级课题5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擅长颅内动脉瘤、颅内肿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立体定向导航深部脑肿瘤显微切除等微创手术治疗,尤其在脊髓脊柱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率先在东北三省范围内开展了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导航引导下颈胸腰椎脊柱内固定术、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复位固定手术、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经皮通道微创显微手术治疗等,目前独立完成各类脊髓脊柱疾病显微外科手术近900余例,脊柱内固定手术逾300例,逐步形成了神经脊柱外科专业特色。作为中国神经脊柱讲师团讲师参与促进神经脊柱专业在中国大陆范围内的普及与推广工作,参与《中国神经脊柱学》第一版的编写工作,并与美国加州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保持长期协作,同时定期赴北京、上海、台湾等地进行脊髓脊柱疾病诊治的学术交流活动。
患儿9岁,生后家属即发现腰骶部中线处可见一处窦道,窦道无明确渗出物。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未行进一步检查治疗。患儿家属近2周无意中发现患儿双下肢发育不对称、行走步态异常,来诊。就诊过程中追问患儿家属,述及患儿多年来一直存在排尿控制不佳,但未在意。
查体:胸段脊柱侧弯,胸背部未见皮肤窦道及凹陷,腰骶部可见一皮肤窦道、周边少许毛发,无明确渗出物,右下肢发育较左下肢纤细,双下肢肌张力亢进,双侧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Babinski征(+,+)。
影像学检查:胸椎脊柱裂、脊髓纵裂、胸椎脊髓空洞、脊柱侧弯;腰骶管脊柱裂、脊髓拴系。
尿流动力学:膀胱过度活动、膀胱顺应性降低,逼尿肌收缩减弱。
术中可见腰部皮肤窦道末端自腰骶管裂开处与硬脊膜延续,探查硬膜下方无粘连,脊髓终丝张力较高。遂将窦道及延续的部分硬脊膜切除、脊髓终丝离断,并采用Neuro-Patch补片修补硬脊膜。
随访:患儿术后排尿控制较之前明显改善,下肢张力也恢复至正常。在术后3个月时进行了腰椎MR的复查,显示脊髓圆锥末端较术前轻度上移。
脊柱裂是较为常见的神经管畸形之一,可同时合并脊髓拴系、脊髓纵裂、脑积水等神经系统发育畸形。本例患儿生后即发现腰骶部皮毛窦,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之后在患儿发育过程中出现排尿控制不佳及夜间遗尿,家属仍以为是患儿年幼因素所导致的排尿控制不佳,仍未给予足够重视。直至近2周发现患儿双下肢不对称、行走步态异常才进一步就诊,在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中发现患儿同时存在腰骶管和胸椎管脊柱裂、胸段脊髓纵裂、脊髓空洞等多处神经管发育畸形。
该例患儿同时存在胸椎、腰骶椎脊柱裂,是否有必要对胸、腰骶同时进行手术?一般来说,存在明确骨性分隔或纤维分隔的Ⅰ型脊髓纵裂、脊髓栓系患者,应处理脊髓纵裂处的分隔并探查脊髓远端、松解终丝。本例患儿的MR及CT均未见脊髓纵裂处存在纤维分隔或骨性分隔,为Ⅱ型脊髓纵裂,因此未予处理胸段脊髓纵裂。但也有人认为,Ⅱ型脊髓纵裂虽然在MR或CT影像上看不到骨性或纤维分隔,但实际上仍可能存在分隔,不可忽视,应给予探查。综合考虑患儿影像和症状,我们仅行腰部皮毛窦切除、脊髓终丝离断,术后患儿下肢肌张力亢进明显缓解,排尿控制也较术前改善。由于术后时间尚短,对于胸椎脊柱裂及脊髓纵裂、脊髓空洞仍在随访观察中。
手术中我们切除了与窦道相延续的部分硬脊膜后,为了防止出现脑脊液漏和粘连的发生,采用Neuro-patch补片修补缺损的硬脊膜。Neuro-Patch补片是由高纯度的聚氨甲酸乙酯精制的纤维状微孔非编织材料,具有很强的生物稳定性,作为一种永久性替代物,其周围会生长出新的薄膜。这些薄膜始终很薄,不会和脑组织或脊髓神经发生粘连。以往的二次翻修手术经验也证实了采用Neuro-Patch补片极少和脑表面或脊髓粘连,因此在脊柱裂手术中预防二次粘连、再次拴系是极为重要的。术后复查的结果显示该补片对于硬膜囊的重塑效果、防止脑脊液漏是较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