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类脑膜瘤手术,通常会有两类观点:不做全切,残留侵犯静脉窦的部分瘤组织,但肿瘤易复发;全切除肿瘤,增加手术风险。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术后结果取决于静脉窦引流的模式。
——摘自文章章节
【Ref: Maiuri F,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9 Feb 21. pii: S1878-8750(19)30443-7. doi: 10.1016/j.wneu.2019.02.032.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在颅后窝有限的硬脑膜区内,有较多的静脉窦分布。硬脑膜与脑膜瘤关系密切,因此,后颅窝脑膜瘤常累及横窦、乙状窦和直窦。肿瘤对静脉窦的侵犯无疑造成手术的难度。肿瘤全切可能导致静脉性脑梗死,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重则死亡。对于这类脑膜瘤手术,通常会有两类观点:不做全切,残留侵犯静脉窦的部分瘤组织,但肿瘤易复发;全切除肿瘤,增加手术风险。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术后结果取决于静脉窦引流的模式。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Francesco Maiuri等回顾手术治疗侵犯静脉窦的后颅窝脑膜瘤资料,依据静脉窦引流模式总结合理的处理方式,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2月的《World Neurosurgery》在线上。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2008年至2018年75例手术治疗的后颅窝脑膜瘤患者。患者均经MRI检查。研究者通过手术记录结合影像学结果分析肿瘤附着于硬膜的情况和对静脉窦的侵袭程度。静脉窦引流模式分为4型:A型,窦汇均匀分流入两侧横窦;B型,肿瘤位于非优势横窦侧;C型,肿瘤位于优势横窦侧;D型,仅有单侧横窦引流。肿瘤对静脉窦侵袭程度分为3级:Ⅰ级,累及一侧窦壁,未侵犯窦腔;Ⅱ级,窦腔有肿瘤侵入,并狭窄;Ⅲ级,肿瘤侵犯和完全闭塞窦腔(表1)。
表1. 静脉窦引流模式和肿瘤侵犯程度。
75例患者中,37例小脑幕脑膜瘤、10例小脑凸面脑膜瘤、13例为横窦或横窦—乙状窦交界处脑膜瘤和15例岩骨后部脑膜瘤。15例岩骨后部脑膜瘤通过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其余经枕骨下中线入路切除。71例(95%)肿瘤为Simpson Ⅰ-Ⅲ级)全切;4例巨大脑膜瘤,包括2例小脑幕脑膜瘤和2例岩骨脑膜瘤累及静脉窦未能全切,为Simpson Ⅳ级切除(表2)。
表2. 75例后颅窝脑膜瘤肿瘤切除程度。
研究结果
术后随访结果显示,75例患者中,11例(15%)出现肿瘤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3~11.2年,中位数5.4年。64%复发脑膜瘤为WHO Ⅱ级的非典型脑膜瘤,36%为WHO Ⅰ级肿瘤。肿瘤切除分级:Simpson Ⅰ级和Simpson Ⅱ级肿瘤切除后的复发率低于Simpson Ⅲ级,复发率分别为7%、10%和21%,但无显著性差异; Simpson Ⅳ级切除后的复发率明显升高,达75%。Simpson切除分级Ⅰ~Ⅲ级肿瘤中,病理学类型WHO Ⅰ级与Ⅱ级之间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而Simpson Ⅳ级切除后,复发的3例均为WHO Ⅱ级非典型脑膜瘤。11例脑膜瘤复发患者,接受再次手术;7例在二次手术时肿瘤完全切除,得到治愈。其余4例再次复发,其中2例行三次手术,2例放疗。
结论
最后作者指出,后颅窝脑膜瘤手术的主要目标是全切除肿瘤和切除受累硬脑膜。肿瘤侵犯横窦、乙状窦和直窦以致静脉窦完全闭塞时,建议尽量切除受累的静脉窦段;静脉窦引流模式中,肿瘤在非优势侧者先作试验性夹闭,证实侧支循环良好时,可切除狭窄的受累静脉窦段;若静脉窦未受侵犯或肿瘤位于优势侧或患者仅有一侧横窦,则静脉窦应保留。如此处理,几乎没有静脉性梗死的风险,肿瘤复发率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