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早期再通(Early recanalization,ER)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明确血管早期再通不良的危险因素能够有助于筛选出预后不佳的高危患者。
————摘自文章章节
【Ref:Seners P, et al. Stroke. 2019;50:00-00. DOI: 10.1161/STROKEAHA.118.023455.】
研究背景
急性大血管闭塞往往引起严重的缺血性卒中,但部分患者由于代偿良好,临床症状可能并不严重,仅表现为轻微卒中(NIHSS≤5),整体预后也较好。因此,现有临床试验对于此类患者缺少足够的关注。但实际上,此类病变如不进行有效干预,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病情恶化。因此,如何筛选出这些高危病例,并开展单纯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对于明确其最佳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血管早期再通(Early recanalization,ER)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明确血管早期再通不良的危险因素能够有助于筛选出预后不佳的高危患者。鉴于此,Pierre Seners等研究者对法国的一项多中心注册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相关结果发表在2019年《Stroke》杂志上。
研究方法
该研究回顾了2015年至2017年由法国31家卒中中心共同参与的PREDICT-RECANALIZATION注册研究数据。对入组患者静脉溶栓前的影像进行判读,将病变的部位分为近端闭塞(颈内动脉或M1段)和远端闭塞(M2段)。血栓长度通过MRI T2相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SVS)进行测量(图1)。此外,研究基于DWI影像进行了ASPECT评分。早期血管再通在静脉溶栓后3小时内进行判定,对于欲行动脉取栓的患者通过DSA判定,而对于到达导管室前有神经功能改变的患者则通过无创血管影像进行判定。早期血管再通定义为:颈内动脉或M1段闭塞达到TICI 2b-3级再通或M2段闭塞达到TICI 3级再通。
图1. 磁敏感血管征
(图片来源:Yamamoto N.et al.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5)
研究结果
最终纳入97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轻微卒中患者,中位年龄67(53-78)岁,中位NIHSS评分为3(2-4)分。病变部位中,4%位于颈内动脉,47%位于M1段,50%位于M2段。根据静脉溶栓前MRI影像,血栓中位长度为9.2(7.4-13.3)mm。79%患者通过首次DSA对早期血管再通情况进行判定,5%通过CTA,另有16%通过MRA。其中,34%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达到早期血管再通,在近端病变和远端病变分别为35%和33%。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栓长度和ASPECT评分与早期血管再通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血栓长度是早期血管再通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53,95% CI=1.21-1.92;P<0.001)。血栓长度预测早期血管再通的最佳界值为9mm(图2)。
图2. 血栓长度预测早期血管再通不良
研究结论
通过本研究发现,静脉溶栓后早期血管再通在由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轻微卒中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比例。血栓长度是静脉溶栓后早期血管再通的有力预测因素,可能有助于更合理地设计针对此类病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