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本期编译:
王 樑、王 元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徐松柏、邓双林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陈银生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宋 烨、谢 铖、曾 宇、林 杰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组稿、审校
王 樑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Neuro-Oncology
2019年3月速览
EDITORIALS
1.定制免疫疗法:我们离成功有多近?
Bespoke immunotherapy: how close are we?
Christina Jackson; Michael Lim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289–290,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z017
Neuro Oncol. 2019; 21(3):348-359
胶质母细胞瘤(GBM)具有低突变负荷、“冷”免疫微环境的特点,因此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反应疗法对GBM效果目前不甚理想,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个体化肿瘤疫苗通过放大已经存在的免疫反应或介导新的抗原靶向免疫反应,试图将“冷”肿瘤转变为增强免疫应答的“热”肿瘤。Narita等报道了一项针对人白细胞抗原(HLA)-A24 +的个体化多肽疫苗(PPV)治疗复发性GBM的随机、双盲III期临床试验。虽然试验结果以失败告终,但这为我们改善靶向和个体化免疫疗法的功效提供了诸多线索。作者分析并述评了该研究的背景和结果后,指出胶质瘤免疫治疗的最终成功可能需要“联合疗法”来解决。成功的胶质瘤免疫治疗需要诸多环节的配合,如细化新抗原的选择和免疫反应标志物的鉴定、优化医源性免疫抑制因素(糖皮质激素、化疗放疗)的应用策略等,进而深入探讨免疫疗法纳入标准治疗的最佳时机。
【王元】
2.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统计数据:获取所有国家的准确数据至关重要
Brain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 statistics: access to accurate data for all countries is critical!
Jill S Barnholtz-Sloan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291–292,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205
在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大脑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数据遵照统一的数据标准,由中央癌症管理机构收集和报告所有新诊断癌症的准确数据,例如NAACCR、CBTRUS及NPCR。新近由加拿大大脑基金会(Brain Canada Foundation)发表的题为“2009年至2013年加拿大原发性恶性脑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文章,全面报道并解读了相关疾病在加拿大的发病率。加拿大原发性恶性脑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整体发病率为8.71/100 000人,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为胶质母细胞瘤(发病率4.06/100 000人),0-14岁儿童最常见原发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为胚胎肿瘤(发病率0.74/100 000人)。结果均经过人口学统计矫正。文章对比发现,就性别、年龄和组织学类型而言,加拿大与美国发病率相似。文章强调,获得大脑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的准确统计数据对于全面掌握疾病负担、协助临床试验研究设计、支持肿瘤预防宣传和其他研究工作至关重要。
【王元、王樑】
HIGHLIGHTS FROM THE LITERATURE
Roger Abounader; Krishna Bhat; Monika Hegi; Riccardo Soffietti; Mariano Viapiano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293–295,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z020
1.胶质母细胞瘤中的N6-甲基腺嘌呤DNA修饰
胶质母细胞瘤(GBM)中存在诸多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例如DNA甲基化修饰,它调节肿瘤的起始和进展。Cell杂志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研究了GBM中N6-甲基腺嘌呤(N6-mA)的表达、调控和发挥的功能。结果表明,N6-mA在结构异染色质区域和调节神经发生和神经元发育途径的基因附近富集。而N6-mA充当抑制性标记,进而抑制了肿瘤抑制基因(CDKN3, RASSF2和AKAP6)活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ALKBH1为(下)调节GBM中N6-mA的去甲基化酶,提示ALKBH1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Xie Q, Wu TP, Gimple RC, et al. N6-methyladenine DNA modifcation in glioblastoma. Cell. 2018;175(5):1228–1243.e20
2.表观遗传学分析用于转移性脑肿瘤的分子分型
DNA甲基化分析已被证明是癌症诊断和预后分类的有效方法。新近的研究表明,能够应用DNA甲基化组进行脑转移瘤的分子分型。作者首先建立了相应的探针系统,证明了DNA甲基化水平在原发性脑肿瘤(胶质母细胞瘤)和脑转移瘤中存在较大差异。随后的定量甲基化分析提示来源于不同组织(乳腺、皮肤和肺)的脑转移瘤样品中甲基化信号的差异,这些结果也通过免疫组化进行了确认。作者指出,将甲基化组分析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可以使诊断更加准确,从而改善未来脑转移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Orozco JIJ, Knijnenburg TA, Manughian-Peter AO, et al. Epigenetic profling for the molecular classifcation of metastatic brain tumors. Nat Commun. 2018;9(1):4627
3.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的胶质瘤分子概况
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是一种常见的癌症易感综合征,患者往往同时罹患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D’Angelo等研究了NF1-胶质瘤和常见散发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差异。研究分析了59例同时患有NF1的胶质瘤患者(35例低级别、24例高级别)。儿童NF1-胶质瘤患者往往级别较低,而高级别NF1-胶质瘤包括了CDKN2A(58%)频繁缺失、ATRX(38%)和TP53(29%)突变。而ATX突变往往与预后不良直接相关,与肿瘤级别无关。
参考文献:D’Angelo F, Ceccarelli M, Tala, et al. The molecular landscape of glioma in patients with Neurofbromatosis 1. Nat Med. 2019;25(1):176–187.
4.DNA损伤修复缺陷导致鼠和人类肿瘤频繁的灾难性基因组事件
染色体碎裂和染色体合成异常是导致基因组聚集重排的灾难性事件。在人类肿瘤中可以经常检测到染色体碎裂,而先天性疾病往往存在染色体合成异常。最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遍文章,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小鼠脑肿瘤中同源重组修复或非同源末端结合进行分析。这些灾难性事件与Myc / Mycn扩增、DNA损伤增加、无效的细胞凋亡反应密切相关。在对小鼠和人的髓母细胞瘤(n=68)和胶质母细胞瘤(n=32)比较鉴定之后,抑制修复过程是与染色体碎裂的MYC/ MYCN扩增和DNA修复缺陷相关。这篇重要论文提示,在具有复杂基因组重排的肿瘤中,可进行DNA修复缺陷相关治疗的机会。
参考文献:Holland AJ, Cleveland DW. Chromoanagenesis and cancer: mechanisms and consequences of localized, complex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Nat Med. 2012;18(11):1630–1638
5.一种检测不适合常规RNA测序的神经胶质瘤的分子谱和转录活性的新方法
现已广泛应用的次时代测序方法已经产生了海量的分子信息,并揭示了恶性脑肿瘤中重要转录过程的可塑性和异质性。但是由于大量RNA的降解,传统的RNA测序方法并不适用于保存多年的样本。最新研究报道了一种称为“染色质运行和测序(Chromatin Run-On and Sequencing, ChRO-seq)”的技术。该技术可以在长期保存(最高30年)的标本中检测基因表达和转录调控,而不需要保存完整的RNA。通过对24例陈旧的胶质母细胞瘤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提示胶质母细胞瘤表现出三种主要的转录调节程序,符合在干细胞、分化的支持细胞(例如星形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中观察到的转录调节过程。ChRO-Seq技术能够恢复并检测以前不适合该方法的许多细胞和组织标本的转录组信息,从而大大扩展了次时代测序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Chu T, Rice EJ, Booth GT, et al. Chromatin run-on and sequencing maps th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landscape of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Nat Genet. 2018;50(11):1553–1564
【王元】
INVITED REVIEW
1.新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综合疗法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primary CNS lymphoma
Christian Grommes; James L Rubenstein; Lisa M DeAngelis; Andres J M Ferreri; Tracy T Batchelor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296–305,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19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它侵袭脑实质、脊髓、眼和脑脊液,但缺乏全身及非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证据。PCNSL因发病率低,目前只有少数完成的随机试验可供参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引入和广泛使用,PCNSL的预后有所改善。目前甲氨蝶呤是所有一线多药化疗方案中的核心药物。但目前仅有50%的患者病情得到持续缓解,并且治疗方案可能导致严重的晚期神经毒性反应。文章概述了免疫功能正常的PCNSL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分期评估、预后和当前最新治疗方案。
目前PCNSL患者的“黄金标准”
手术
仅活检(首选立体定向活检)
建立组织诊断
在活组织检查前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
可在特定情况下可行外科切除,以快速改善机体状态,以便及时开始化疗
化疗
诱导治疗:基于甲氨蝶呤的多药化疗方案
首选甲氨蝶呤联合烷化剂和利妥昔单抗
建议年龄小于65岁的患者加用高剂量的阿糖胞苷
巩固治疗:
取决于年龄、机体状况及合并症
可以使用放射线、辅助化疗、大剂量化疗与干细胞拯救
建议老年患者或不能接受放疗或清髓化疗等巩固治疗的患者使用口服烷化剂进行维持治疗
放射治疗
作为巩固治疗的一部分(首选对低剂量反应较好的患者)
正在进行的随机试验有望提供更多清晰认识
与老年患者和使用较高剂量患者的神经认知缺陷增加相关
CSF腔隙治疗
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Ommaya囊感染)
目前不是标准一线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老年人群治疗要点
应该接受治疗
考虑使用基于甲氨蝶呤的化疗方案
甲氨蝶呤可能需要根据肾功能进行剂量调整
未来发展方向
在过去几十年中,PCNSL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观察到目前多达一半新诊断的PCNSL患者实现了疾病的长期控制。与全身性、非中枢神经系统DLBCL相比,复发可在初始诊断和治疗后10年以上才会发生。 目前在一线治疗方案的重点是优化早期诊断和前期治疗,以减少难治性患者的百分比、延长缓解期、增加复发患者的治疗选择。 此外,老年PCNSL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这需要专门针对该患者群体的临床试验进行进一步研究。
【王元】
2.中枢系统淋巴瘤的新药治疗
Introduction of novel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CNS lymphoma
Christian Grommes; Lakshmi Nayak; Han W Tun; Tracy T Batchelor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306–313,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193
与其他部位淋巴瘤不同,中枢系统(CNS)淋巴瘤机制研究长期以来并不明了。CNS淋巴瘤的研究常缺少多学科多角度的深入探讨,并且由于组织获取有限,也鲜有组织病理学/临床结局的对照性研究。近年来,大型组织病理库的建立为CNS淋巴瘤进行大规模全基因组分析提供了可能。根据这些分析结果,许多全新的药物靶点逐渐进入视野。大规模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BCR/TLR通路激活、免疫逃逸和抑制性免疫微环境是CNS淋巴瘤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些机制所涉及的靶点,许多新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复发/难治CNS淋巴瘤,新型BTK抑制剂ibrutinib的应答率可达50%至83%,明显好于其在治疗系统性DLBLC中的效果。免疫调节剂方面,II期临床试验中lenalidomide与rituximab联合治疗有效率达63%,PFS达8.1个月。而有着更高血脑屏障通过率的III代免疫调节剂pomalidomide在I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了单药治疗有效率50%的效果。针对抑制性免疫为环境,PD-1抗体的小规模前期结果显示良好的治疗潜力,并进入临床试验。
【邓双林、徐松柏】
BASIC AND TRANSLATIONAL INVESTIGATIONS
1.炎性反应和血管通透性与散发听神经瘤的生长相关
Inflammation 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 correlate with growth in sporadic vestibular schwannoma
Daniel Lewis; Federico Roncaroli; Erjon Agushi; Dominic Mosses; Ricky Williams ...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314–325,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177
炎性反应被认为是参与听神经瘤生长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PET 示踪11C-(R)-PK11195 和动态增强MRI(DCE MRI)显像血管生物标记在体内环境对炎性反应与肿瘤生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针对19例散发性听神经瘤患者(8例静止,7例生长,4例缩小)进行了动态11C-(R)-PK11195 PET 和核磁扫描的前瞻性研究,其中有15例患者进行高时间分辨率DCE-MRI扫描,并在三个队列中对比了肿瘤内11C-(R)-PK11195的BPND 和DCE-MRI扫描的血管生物标记(Ktrans,VP,Ve)。其中,8例肿瘤组织进行了炎症标记Iba1、肿瘤细胞标记 S-100、 血管标记CD31、PK11195转位蛋白(TSPO)、血管通透性标记纤维蛋白原、和细胞增殖标记Ki-67的免疫组化染色。染色结果与PET和DCE-MRI数据进行关联。研究结果显示与静止性肿瘤相比,生长性听神经瘤有着明显高于前者的平均11C-(R)- PK11195 BPND (-0.07 vs 0.47, p=0.020),和平均肿瘤Ktrans(0.06 vs 0.14, p=0.004)。免疫组化结果对影像学结果进行了验证,并且发现TSPO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在生长性听神经瘤内,绝大部分增殖性细胞为巨噬细胞,而非肿瘤细胞。本研究首次为生长性散发性听神经瘤内炎性反应的作用提供了体内的影像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11C-(R)-PK11195在肿瘤内的特异性结合与DCE-MRI的影像学参数可作为该类肿瘤内炎症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像学生物标记。
【邓双林、徐松柏】
2.Podoplanin 表达是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生物学指标,但并不参与胶质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Podoplanin expression is a prognostic biomarker but may be dispensable for the malignancy of glioblastoma
Tanja Eisemann; Barbara Costa; Patrick N Harter; Wolfgang Wick; Michel Mittelbronn...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326–336,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184
胶质母细胞瘤是原发性颅内肿瘤中最为恶性的一员,有着很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其治疗手段有限,因此急需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糖蛋白podoplanin的表达与许多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在体外,有证据表明podoplanin在肿瘤细胞的迁移与增殖中发挥作用。然而,其在胶质瘤生成中作用的体内研究尚无报道。本研究在临床前小鼠模型中对podolanin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靶点的可能进行了深入探讨;利用细胞筛选从病人样本中筛选了podolanin低表达细胞,并用Cas9构建了podolanin敲除组。结果发现,podolanin高表达的细胞具有恶性基因标记,经筛选的podolanin低表达的肿瘤细胞在连续移植增殖成瘤的过程中podolanin的表达增高,未筛选者则持续保持较高的podolanin水平。然而,出乎预料的是,对照组和podolanin敲除组相比,肿瘤的增殖,凋亡,新生血管和肿瘤侵袭方面并无明显差别。podolanin的敲除也并不影响肿瘤的生长和生存期。因此,podolanin可能无法作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靶点,但其与肿瘤侵袭的相关性可使其作为估计不良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邓双林、徐松柏】
3.综合跨平台分析证实胶质母细胞瘤代谢具有高度异质性
Integrative cross-platform analyses identify enhanced heterotrophy as a metabolic hallmark in glioblastoma
Antony H Prabhu; Shiva Kant; Pravin Kesarwani; Kamran Ahmed; Peter Forsyth ...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337–347,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185
目前尽管在驱动胶质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导致胶质母细胞瘤侵袭性表型的多种代谢程序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定义和探索驱动胶质瘤恶性表型特征的分子背景。该项目研究跨平结合台分析和全球代谢及基因组学分析系统,对28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low-grade astrocytoma, LGA)和80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进行肿瘤代谢程序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临床前模型对已识别的程序进行代谢和基因组学及功能评估。研究结果发现,LGA和GBM无论在脂质、肽或者氨基酸代谢等与恶性转化相关的主要代谢节点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尽管不同GBM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代谢异质性,但令人惊讶的是,综合分析结果显示MGMT甲基化和IDH突变状态在GBM的代谢谱中的分布却非常均匀。基因组学分析结果也证实胶质瘤的转录亚型与其代谢组学特征相一致,与脑膜和间充质来源肿瘤不同。综合分析胶质瘤的代谢表型与基因表达谱,结果提示胶质瘤中存在紧密协调和高度冗余的基因转录程序。这样的转录程序有利于胶质瘤从周边微环境中获取相应的底物支持以维持肿瘤细胞增殖等。以上的研究结果也在临床前模型中得到了再现。该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驱动GBM进展的分子途径各不相同,但维持其侵袭性表型的代谢程序却保持相对的固定。
【陈银生】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1.一项个体化肽疫苗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随机、双盲、III期临床试验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III trial of personalized peptide vaccination for recurrent glioblastoma
Yoshitaka Narita; Yoshiki Arakawa; Fumiyuki Yamasaki; Ryo Nishikawa; Tomokazu Aoki ...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348–359,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200
日本神经外科学者报道了一项应用个体化肽疫苗(personalized peptide vaccination,PPV)治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24阳性的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随机、双盲、III期临床试验。该临床试验共纳入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88例,按照2:1比例随机分配到PPV治疗组(n=88)和安慰剂组(n=30)。在第一个研究周期内,分别将根据患者自体特异性IgG水平筛选的4个目标肽或者安慰剂注射于治疗组或者安慰剂组的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皮下,每周1次,连续12周;然后每两周接种一次PPV疫苗,直到疾病进展。主要观察终点是OS,次要终点为1年生存率、抗肿瘤反应、PFS、6个月PFS、肽特异性IgG反应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等。该临床试验目前尚未达到主要终点OS,也没有达到次要终点1年生存率。初步的统计结果显示,58例PPV治疗组患者与30例安慰剂治疗组患者的OS相关不良因素分别为SART2-93选择肽、年龄≥70岁、体重>70 kg和一般状况评分3分(performance status,PS)。没有选择SART2-93再加上三个有利因素中的一个(年龄<70岁,体重≤70 kg,或者PS值0-2分)的PPV治疗组患者的OS值明显长于相应安慰剂患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还有待后续资料统计分析。
【陈银生】
EPIDEMIOLOGY
1.2009年至2013年加拿大恶性原发脑肿瘤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Malignant primary brain and oth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 diagnosed in Canada from 2009 to 2013
Emily V Walker; Faith G Davis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360–369,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195
迄今为止,尚无加拿大国民原发恶性脑肿瘤的全面监测报告。为了给政府针对脑肿瘤患者的卫生保健决策、临床研究及资源分配等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加拿大脑肿瘤基金会发起了一个脑肿瘤登记项目(CBTR),对2009年至2013年全国人群中确诊的原发恶性脑肿瘤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登记分析。
肿瘤类型参照美国脑肿瘤登记处(CBTRUS)的定义,按部位和组织学进行分类。采用年龄标准化后的2011年加拿大人口计算每10万人每年发病率(IRs)和95%置信区间(CIs)。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加拿大国民中确诊恶性脑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2515例(IR:8.71/10万/年;95% CI:8.56,8.86);其中男性7085例(IR: 10.06/10万/年;95% CI:9.82,10.29)和5430(IR: 7.41/10万/年;95%置信区间:7.22,7.61)。在以上全部病例中,有12115例可按CBTRUS所定义的组织学亚型进行分类。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胶质母细胞瘤(IR: 4.06/100000/年;95%置信区间:3.95,4.16)。在0-19岁的人群中,2009-2013年新诊断1130例恶性脑肿瘤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IR: 3.36/10万/年;95%置信区间:3.16,3.56)。其中,儿童人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胚胎性肿瘤(IR: 0.74/10万/年;95% CI:0.65,0.84)。
这份研究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单一国家国民脑及其他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的总体发病率、组织类型及性别、年龄分布等参考信息。
【陈银生】
2.胶质母细胞瘤发病率逐渐升高但患者生存时间不断改善:一项来自芬兰的2000-2013年全国性统计结果
Glioblastoma survival is improving despite increasing incidence rates: a nationwide study between 2000 and 2013 in Finland
Miikka Korja; Rahul Raj; Karri Seppä; Tapio Luostarinen; Nea Malila ...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370–379,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164
最近有芬兰学者统计了该国2000年至2013年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率的变化,并以老年患者(>70岁)为研究对象,评估了胶质母细胞瘤生存率的变化与治疗方式改变之间可能的关系。
研究者从芬兰国家癌症登记处(Finnish Cancer Registry,FCR)数据库中筛选出2000年至2013年时段中所有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年龄≥18岁的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随访至2015年12月。研究者统计分析了年龄标准化的2000年-2006年(前期)和2007年-2013年(后期)两个时期该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相对生存率和超额相对危险度(RERs)。
该研究团队总共从FCR中筛选出2045例符合要求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该组患者平均中位年龄为63.3岁,其中42%为女性。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1.6% (P =0.004),发病中位年龄增加0.4岁。其中,>70岁的患者比例从前期(2000年-2006年)的24%上升到后期(2007年-2013年)的27%。在>70岁的患者中,中位生存时间从2000年-2006年的3.6个月增加到2007年-2013年的4.5个月(RER 0.82, 95% CI: 0.68-0.98)。而≤70岁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从2000年-2006年的9.3个月增加到2007年-2013年的11.7个月(RER 0.74, 95% CI: 0.67-0.82)。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老年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但自2000年以来,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有所提升。然而,发病率的增加、患者年龄的递增以及老年人生存能力的下降都是令人担忧的,或许未来胶质母细胞瘤的相关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群。
【陈银生】
3.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2005至2015年登记注册老年人中恶性与非恶性脑膜瘤患病率和生存率的研究
Nonmalignant and malignant meningioma incidence and survival in the elderly, 2005–2015, using the 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
Rebecca L Achey; Haley Gittleman; Julia Schroer; Vishesh Khanna; Carol Kruchko ...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380–391,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162
Neuro-Oncology. 2019 Mar 1.21(3):380-391(PMID:30295804)
研究表明,脑膜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而关于脑膜瘤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和生存率却很少报道。为了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脑膜瘤发病率和存活率的老年人群分布趋势分析结果,采用美国脑肿瘤注册数据库2005至2015年的65岁以上人口登记的数据,将65岁以上老人年龄按每5岁一个组别划分、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脑膜瘤发病率和生存率与年龄、性别、种族和治疗方案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发现,非恶性脑膜瘤发病率跟年龄呈正相关,另外其在所有年龄组中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而恶性脑膜瘤发病率各年龄组无性别差异;两者发病率在黑种人群中显著增高。SEER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黑种人群或男性非恶性脑膜瘤患者的生存率较对应组别更低,且与年龄呈负相关。结合放射治疗的非恶性脑膜瘤患者与单独手术治疗的患者相比并无明显获益。本文系统阐述了与脑膜瘤发病率或生存率的各相关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并为临床脑膜瘤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谢铖、宋烨】
PEDIATRIC NEURO-ONCOLOGY
1.通过DCOG-LATER队列研究儿童期癌症后患良性脑膜瘤的风险:辐射剂量、颅内暴露靶区体积和年龄的影响
Risk of benign meningioma after childhood cancer in the DCOG-LATER cohort: contributions of radiation dose, exposed cranial volume, and age
Judith L Kok; Jop C Teepen; Flora E van Leeuwen; Wim J E Tissing; Sebastian J C M M Neggers ...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392–403,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124
Neuro-Oncology. 2019 Mar 1.21(3):392-403(PMID: 30099534)
儿童期的颅内放疗可明显增加患者罹患脑膜瘤的风险。Judith等人利用DCOG-LATER队列研究发现,接受过颅内放疗的患儿罹患脑膜瘤的风险比明显高于未接受颅内放疗的患儿,且放疗剂量越高风险比越高。与10-17岁确诊肿瘤的患儿相比,5岁以下确诊肿瘤的患儿发生脑膜瘤的风险更高。然而,在不同年龄的患儿之间,放射剂量对脑膜瘤发病的影响未发现明显差异。在剂量调节模型中,放疗靶区体积与脑膜瘤的发病风险没有明显相关性。接受过颅内放疗的患儿,在初次确诊肿瘤40年后脑膜瘤的总发病率为12.4%。在化疗药物中,只有卡铂与脑膜瘤的发病存在相关性。总结:在接受过颅内放疗的小儿肿瘤存活者中,大约1/8的患者会在初次确诊肿瘤40年后发生脑膜瘤,其发病风险与放射剂量和患病年龄有关,后续的治疗方案以及患者和医生的意识也有一定影响。
【林杰、宋烨】
NEUROIMAGING
1.结合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可提高对胶质母细胞瘤假性进展的检测效能
Incorporating diffusion- and perfusion-weighted MRI into a radiomics model improves diagnostic performance for pseudoprogression in glioblastoma patients
Jung Youn Kim; Ji Eun Park; Youngheun Jo; Woo Hyun Shim; Soo Jung Nam ...
Neuro-Oncology, Volume 21, Issue 3, March 2019, Pages 404–414,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y133
Neuro-Oncology. 2019 Mar 1.21(3):404-414(PMID: 30107606)
诊断胶质母细胞瘤假性进展是神经影像学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接受Stupp治疗方案后3个月内的患者身上。有报道指出大约有20%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被误诊为假性进展。因此,区分胶质母细胞瘤的早期肿瘤进展(ETP)和假性进展,并及早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作者利用影像组学的方法,从接受Stupp治疗方案后3个月内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中筛选指标,共提取3个常规参数、2个弥散加权参数和7个灌注加权参数,构建了一个多参数诊断模型,其检验效能明显高于其他已有的单一序列影像组学和单参数诊断模型。考虑到各个机构间检测手段及检测质量的差异,提取参数前对表观弥散系数(ADC)、脑血容量(CBV)等参数进行信号标准化,并将模型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验证,可进一步提高此模型对胶质母细胞瘤假性进展的检测效能。
文章分析流程的示意图
相较于其他单一序列影像组学和单参数诊断模型,结合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参数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诊断胶质母细胞瘤假性进展上表现出更高的检测效能
【曾宇、宋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