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5日发布 | 738阅读

德国骨科和创伤学会对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建议

彭立玮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江伟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达人收藏

对于钝性外伤后怀疑颈椎损伤的低危组患者,X线正侧位摄片结合经口透视是标准的诊断方法。在高危人群中,必须进行多层CT扫描和多维重建。必要时应作MRI成像检查。

——摘自文章章节

【Ref: Gonschorek O m, et al. Global  Spine J.  2018 Sep;8(2 Suppl):12S-17S. doi: 10.1177/2192568218768227. Epub 2018 Sep 7.】



研究背景


齿状突骨折占所有颈椎损伤的15%,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颈椎骨折类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目标是重建稳定的寰枢椎复合体,目前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影响预后的因素也多,手术后的不愈合率高达33%。德国本里安大学(Ben Gurion University)创伤中心的Oliver Gonschorek等在2018年9月的《Global Spine Journal》上发表德国骨科和创伤学会脊柱分会(DGOU)对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建议。



研究方法


对于钝性外伤后怀疑颈椎损伤的低危组患者,X线正侧位摄片结合经口透视是标准的诊断方法。在高危人群中,必须进行多层CT扫描和多维重建。必要时应作MRI成像检查。


齿状突骨折根据Anderson和D’Alonzo分类,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Ⅰ型是指齿状突尖端被翼状韧带撕裂,非常罕见。Ⅱ型最常见,骨折发生在齿状突的基底部。Ⅲ型骨折延伸到枢椎的体部,预后良好。Ⅱ型根据骨折线方向,按照Eysel分类为:A型,水平骨折线;B型,前上后下骨折线和C型,反向骨折线。


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可采用颈托和Halo固定器作急性期处理。对于骨质良好的年轻患者,在不伴有合并症时,采用前路齿状突1或2颗螺钉的内固定术式。对于不宜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使用经前路C1/2关节固定确保复位,通常与齿状突螺钉联合应用。经后路C1/2关节固定植骨融合术,一般用于老年患者,经典的手术入路是开放入路,其融合率较高,但是手术并发症发病率也较高;采用经皮通道手术可减轻手术并发症。后路内固定(Harms/Goel)术,即使用C1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来替代上述方法,但在解剖复杂的区域,必须开放复位。后路枕颈固定融合(C0-C3/4)术,用于强直性脊柱炎、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或损伤复杂的患者。


骨折类型和力线是决定手术与否的关键因素。Anderson和D’Alonzo Ⅰ型骨折以及无移位的稳定的Ⅱ型和Ⅲ型骨折均可非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治疗路径见图1。


图1.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路径



结论


影响老年患者齿状突骨折手术预后的因素,通常是某些基础疾病。齿状突骨折的早期手术可显著减少老年患者的死亡率。然而,75岁以上,尤其是85岁以上的患者,保守治疗的死亡率更低。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稳定的、纤维性愈合对于老年患者是可以接受的,应该与骨不连相区分。


由于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很多,齿状突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争议,上述治疗路径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不断完善。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