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1日发布 | 1963阅读

脑血管解剖学习笔记第3期:脑膜中动脉分支岩动脉

赵沃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达人收藏

编者按:

在“脑膜中动脉大体解剖”一文中,我们已经了解脑膜中动脉在经棘孔入颅后,很快发出两个分支,海绵窦支和岩支。海绵窦支向前内侧走行。岩支向外侧偏后走行。在脑膜中动脉后支上发出岩鳞支,向后走行。

本文关注脑膜中动脉的分支岩支(petrous branch),又称为岩动脉(petrous artery)。


一、岩动脉解剖的主要特点

Rhoton团队的El-Khouly等研究了岩动脉的显微解剖,研究成果发表于2008年的《Neurosurgery》杂志上,为我们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岩动脉这个重要但是容易被忽视的脑膜中动脉分支(El-Khouly 2008)。

右侧颞部开颅,显露中颅窝底的脑膜中动脉和岩大神经(El-Khouly 2008)。

抬起中颅窝底的硬脑膜,显露岩动脉自脑膜中动脉的发出点。岩动脉在其起点远端进入中颅窝底的骨质(黄箭)(El-Khouly 2008)。

显示岩动脉发出后,穿入中颅窝底的骨质内(El-Khouly 2008)。

岩动脉上方的骨质磨除后,显露岩动脉的全长,岩动脉走向膝状神经节和面神经鼓室部分(El-Khouly 2008)。

根据他们的研究,岩动脉有如下特点:

1. 发出:在其研究的21支岩动脉中,17支岩动脉发自脑膜中动脉出棘孔后的10mm之内,4支岩动脉发出点低于棘孔入颅水平。这4支岩动脉中,其中2支经棘孔,与脑膜中动脉一起入颅;另外2支岩动脉通过棘孔附近的一个小骨孔入颅。

磨除棘孔周围骨质,以及覆盖岩动脉的骨质。岩动脉在棘孔水平下方发出,与脑膜中动脉一起穿过中颅窝底,在膝状神经节和面神经鼓室段交界处上方穿过骨质,发出的一个分支沿鼓室段向外侧走行,另一个分支沿膝状神经节和岩大神经向内侧走行(El-Khouly 2008)。

棘孔内侧骨质磨除。岩动脉在棘孔入颅内孔下方发出(El-Khouly 2008)。

2. 发出后的走行:岩动脉通常发自脑膜中动脉的后部,朝向后或后外侧走行,到达膝状神经节(geniculate ganglion)的前内侧,面神经的鼓室段或岩大神经裂孔(hiatus of the greater petrosal nerve)。

3. 21支岩动脉中,19支呈单干发出;2支岩动脉在达到面神经之前分为两个分支。

4. 在7例颅中窝标本中,岩动脉在起源附近发出一个分支供应三叉神经。

脑膜中动脉发出的岩骨支在其起点处分为两支,一支至面神经,另外一支至三叉神经。较大的一支在膝状神经节和面神经鼓室段交界处进入面神经。三叉支发出一个小支(黄箭)通过岩大神经裂孔至面神经(El-Khouly 2008)。

棘孔后方的骨质磨除后,可见小的岩动脉在棘孔颅内入口下方发自脑膜中动脉,从棘孔附近的骨孔入颅,在起点处分为两支,较小的一支至面神经,另外一支至三叉神经。面神经支在三叉神经节和面神经鼓室段交界处进入面神经,分为小的分支至面神经鼓室段,稍大分支至膝状神经节和岩大神经(El-Khouly 2008)。

5. 根据供应面神经的方式,将岩动脉分为三型(A型,B型和C型)。

A型岩动脉。直接通过邻近膝状神经节和/或面神经鼓室段的骨质,不经过岩大神经裂孔。可仅发出至膝状神经节和面神经鼓室段的分支,也可分支,一支向内侧至膝状神经节和岩大神经,另一支向外侧至面神经鼓室段(El-Khouly 2008)。

B型岩动脉。通过岩大神经裂孔(黄箭处)到达面神经。此例中岩动脉在起点附近分为两支,分别向内侧至三叉神经和向外侧至面神经(El-Khouly 2008)。

单支岩动脉通过岩大神经裂孔。岩动脉到达面神经后,发出小分支沿膝状神经节和面神经鼓室段走行,另一支沿岩大神经走行。鼓室内的砧骨(incus)和锤骨(malleus),以及半规管显露(El-Khouly 2008)。

C型岩动脉。C型岩动脉发出两支岩动脉,一支通过岩大神经裂孔,另一支不通过岩大神经裂孔,仅通过邻近膝状神经节和三叉神经鼓室段的骨质。此例,脑膜中动脉发出两支岩动脉,分别通过岩大神经裂孔至西装神经节,和不通过岩大神经裂孔至面神经鼓室段(El-Khouly 2008)。

脑膜中动脉发出两支岩动脉。近端岩动脉通过岩大神经裂孔至膝状神经节。远端岩动脉通过鼓室顶的骨质,到达面神经鼓室段(El-Khouly 2008)。

C型岩动脉。此例岩动脉呈单支发自脑膜中动脉,发出后分为两支,分别通过岩大神经裂孔或不通过岩大神经裂孔(El-Khouly 2008)。

二、鼓室上动脉

Lasjaunias将岩动脉随面神经鼓室支进入鼓室的分支称为鼓室上动脉(superior tympanic artery)(Lasjaunias, 2001)。鼓室上动脉与其他进入鼓室的动脉,如颈鼓室动脉(来自颈内动脉)、鼓室下动脉(来自咽升动脉)、鼓室前动脉(来自上颌动脉)、茎突乳突动脉(常来自耳后动脉)等有吻合。

中耳的血供示意图(Alicandri-Ciufelli 2018)。

三、岩动脉损伤

岩动脉是在中颅窝底的面神经唯一的供血来源。如果在手术中发生岩动脉损伤,比如说经颞下硬膜下入路,抬起硬脑膜时可能造成岩动脉损伤,可能引起面神经瘫痪。采用脑膜中动脉入路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或颅底肿瘤等,Onyx胶等的弥散也不可以累及此处的分支,不然也可能引起面神经或三叉神经的损伤。

脑膜中动脉和脑膜副动脉颅底分布示意图。脑膜副动脉和脑膜中动脉均参与下颌神经(V3)的供血。脑膜副动脉通过卵圆孔,脑膜中动脉通过棘孔,向腹侧与颈内动脉的下外侧干后支吻合。脑膜中动脉的岩支供应面神经管的面神经(VII),与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和茎突乳突动脉吻合(Lapresle 1986)。

在实际工作中,在棘孔处损伤脑膜中动脉往往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问题。如Shibao等(Shibao 2017)在应用岩前入路(anterior tranpetrous approach)时,为了控制硬脑膜间隙的出血,在棘孔处将脑膜中动脉、脑膜中静脉和下颌神经的脑膜支一起离断,也没有引起明显的面神经瘫痪的表现。作者推测面神经的供血动脉还包括颈内动脉的下外侧干、茎突乳突动脉以及迷路动脉等,这些动脉的代偿作用避免了岩动脉损伤后可能引起面神经瘫痪。

四、小结

1、脑膜中动脉经棘孔入颅后很快发出岩动脉,向后外侧走行,穿中颅窝底骨质至膝状神经节和面神经鼓室段。

2、岩动脉供应中颅窝底的面神经,岩动脉损伤可能引起面神经瘫痪。

3、岩动脉发出的鼓室上动脉与其他中耳供血动脉之间有吻合。

五、参考文献

  • Alicandri-Ciufelli, M., Guarino, P., Fabbri, F., Cunsolo, E. M., Presutti, L., & Anschuetz, L. (2018). Middle ear microvascularization: an "in vivo" endoscopic anatomical study.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75(4), 889-894. 

  • El-Khouly, H., Fernandez-Miranda, J., & Rhoton, A. L., Jr. (2008). Blood supply of the facial nerve in the middle fossa: the petrosal artery. Neurosurgery, 62(5 Suppl 2), ONS297-303; discussion ONS303-294. 

  • Lapresle, J., & Lasjaunias, P. (1986). Cranial nerve ischaemic arterial syndromes. A review. Brain, 109 ( Pt 1), 207-216. 

  • Lasjaunias, P. (2001). Chapter 4 Skull Base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In P. Lasjaunias, A. Berenstein, & K. G. ter Brugge (Eds.), Surgical Neuroangiography 1 (2nd ed., pp. 387-425). Berlin: Springer-Verlag.

  • Shibao, S., Borghei-Razavi, H., & Yoshida, K. (2017). Intraspinosum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Ligation: A Simple Technique to Control Bleeding in the Middle Fossa During the Anteri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13(2), 163-172.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神经解剖

298内容1955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