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从前方经上颌骨“蝶骨大翼”入路(endoscopic anterior transmaxillary “transalisphenoid” approach,EATT)是一种保留鼻腔完整性的经翼腭窝、颞下窝和蝶骨大翼到达麦氏囊(Meckel's cave)的新入路,可以弥补内镜下经翼突入路侧方显露的不足。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Huy Q. Truong等开展EATT的解剖学研究。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ruong HQ , et al. J Neurosurg. 2018 Feb 2:1-11. doi: 10.3171/2017.8.JNS171308.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内镜下从前方经上颌骨“蝶骨大翼”入路(endoscopic anterior transmaxillary “transalisphenoid” approach,EATT)是一种保留鼻腔完整性的经翼腭窝、颞下窝和蝶骨大翼到达麦氏囊(Meckel's cave)的新入路,可以弥补内镜下经翼突入路侧方显露的不足。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Huy Q. Truong等开展EATT的解剖学研究,结果发表于2018年2月的《J Neurosurg》在线。
研究方法
该研究对5例尸头标本,共10侧在导航下进行EATT解剖,然后应用于2例临床患者。EATT可以分4步:进入上颌窦(图1);暴露蝶骨大翼(图2);暴露中颅底内侧部(图2)和暴露麦氏囊和海绵窦外侧壁(图3)。此外,EATT有两种扩展式:联合经上颌骨--翼突入路或颞下窝入路(图4)。
图1. 进入上颌窦:取同侧唇内切口(图A,蓝线所示)于牙根水平上方切开粘膜;骨膜下剥离显露上颌窦前壁(AAW)并保护眶下神经(ION)(图B);随后进行前壁开窗,进入上颌窦(maxillary sinus,MS)去除窦内粘膜,暴露后壁(图C、D)。
图2. 暴露蝶骨大翼:咬除上颌窦后壁,小心去除翼腭窝内的脂肪组织和骨膜,沿ION逆行辨认上颌神经(V2)和圆孔(图A);切断眶下动脉(IOA)后将ION从骨管游离并向内上方移位以利颞下窝上部的显露(图B);随后解剖颞下窝内的上颌动脉(IMA)、颞深肌(DTM)和翼外肌(LPM),离断IMA后骨膜下剥离DTM和翼外肌上头(uLPM)并将其移向外侧以暴露卵圆孔和蝶骨大翼(GWS)(图C、D)。暴露中颅底内侧部:导航下以前方的眶下裂(IOF)、后方的卵圆孔、外侧的颞下嵴(ITC)和内侧的圆孔(FR)、翼突(PP)为界,磨除蝶骨大翼(图E);暴露前颞底的硬膜,EATT的手术通道为位于V2和下颌神经(V3)之间的前外侧三角,入路方向与三叉神经压迹的倾斜度平行(图F)。GWS的磨除范围长2.17cm,宽1.48cm。GPN:腭大神经;SPA:蝶腭动脉;DPA:腭降动脉;PSAA:上牙槽后动脉。
图3. 暴露麦氏囊和海绵窦外侧壁:于V2出颞叶硬膜(TL)处开始做硬膜间分离(图A,箭头所示);往后打开卵圆孔硬膜和麦氏囊(MC)直至其后颅窝开口(TP),暴露岩上窦(SPS)、三叉神经节(TG)以及三叉神经感觉根(SR)和运动根(MR);向上打开海绵窦外侧壁依次显露眼神经(V1)、CN IV、ICA(D图中星号所示)和CN III(图B、C、D)。在部分标本里,近前岩床突韧带处滑车神经可能从颞叶硬膜穿出进入海绵窦,应予以注意(图D)。
图4. EATT的扩展式。经蝶骨大翼--翼突入路:充分打开上颌窦,磨除翼突根部和外侧隐窝骨质,暴露斜坡旁ICA(pICA)、麦氏囊前内侧部和海绵窦前、内侧壁,蝶骨舌突(LoS)可作为联合入路的一个解剖标志(图A、B)。打开麦氏囊和海绵窦内侧壁,可见麦氏囊的后颅窝开口(C图,箭头所示)、海绵窦段ICA(cICA)、ICA交感神经丛(C图,星号所示)和与之沟通的展神经(AN)。颞下窝扩展入路(图D):去除翼外肌,解剖V3显露其各分支,包括前干的颊神经(BN)、颞深神经(DTB)和咬肌神经(MN),以及后干的舌神经(LN)和下牙槽神经(IAN)。(译者注:D图中标示的LN实际包括LN和IAN,而IAN应为耳颞神经)。
研究结果
临床上,EATT成功应用于两例患者,肿瘤均获得全切。1例患者术后出现V2分布区感觉减退和暂时性外展神经麻痹,另1例无并发症。
结论
最后作者指出,EATT及其扩展式从多角度暴露麦氏囊,能够处理从上颌窦延伸至麦氏囊的肿瘤。由于麦氏囊开口的位置深在及临床经验所限,目前无法得知该入路是否能同时处理延伸至后颅窝的病变。此外,由于术中无法获取鼻中隔黏膜瓣,作者建议采用多层游离移植物行颅底重建并置腰大池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