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发布 | 717阅读

缺血性脑卒中的缺血部位对mRS评分的影响:一项基于体积像素分析的研究方法

薛盖茨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基于体积像素的病变症状分析(Voxel-based lesion-symptom mapping,VLSM)技术经常用于探究脑组织损伤位置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VLSM是基于体积像素降低,来比较存在和不存在脑组织损伤病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差异。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准确及时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于优化患者的康复管理、护理、机能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有一些基于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来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研究。在脑卒中相关研究中,使用经过验证的替代终点来代替临床研究终点事件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影像的替代终点相对来说更加容易也更加可靠,并且可以在小样本量II期脑卒中研究中使用。有研究显示脑组织缺血体积(ischemic lesion volume,ILV)作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替代指标是有效的,但是需要结合损伤病变的位置。


基于体积像素的病变症状分析(Voxel-based lesion-symptom mapping,VLSM)技术经常用于探究脑组织损伤位置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VLSM是基于体积像素降低,来比较存在和不存在脑组织损伤病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差异。依据患者在特定部位是否存在病变,将患者分为两组。VLSM方法已被用于检测慢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恢复、空间忽视和失语,而亚急性脑卒中(2-3天)患者使用改良Rankin评分在发病1月后进行评定。这些研究证实了与特定脑区病变相关的临床缺损表现,但未包括已知与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的重要因素,如年龄,性别,ILV,再通程度和治疗技术。


因此,为了研究脑卒中损伤病变部位和体积对神经功能恢复(3个月mRS评分)的影响,来自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神经介入科的M. Ernst教授结合已知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使用MR CLEAN数据进行了一项基于体积像素的分析研究。结果于2018年10月在线发表在《AJNR Am J Neuroradiol》上。


研究方法

该研究使用的数据库来自MR CLEAN研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在脑卒中3月后采用mRS评分评定;ILV由术后3-9天CT扫描评定;使用VLSM技术并纳入已知的与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的重要因素来评价缺血损伤位置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对于连续性变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协变量分析采用向后逐步回归分析模型。


纳入标准:缺血性卒中3-9天后行头颅CT扫描的患者。排除标准:因患者运动、伪影或技术因素导致的影像显影不佳;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和由于占位效应导致的大脑中线明显移位;之前发生过脑卒中;基线mRS>0;脑卒中3月后mRS=6。


研究结果

共纳入MR CLEAN研究中的216例病例,平均年龄为63岁,平均ILV为73ml。男性(OR=2.58;95% CI,1.16–6.01;P=0.023)、成功开通血管(OR=2.03;95% CI,1.05–4.04;P=0.038)与良好预后相关;年纪大(OR= 0.71;95% CI,0.62–0.79;P=0.001)、高ILV(OR=0.64;95% CI,0.46–0.88;P=0.007)、治疗时间长(OR=0.78;95% CI,0.60–0.98;P=0.043)、高NIHSS评分(OR=0.79;95% CI,0.70–0.88;P=0.001)与不良预后相关;VLSM分析表明左半球深部脑室周围白质和邻近内囊区损伤对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影响。(见表1、2、3及图1)

表1. 左右半球脑卒中患者基线资料差异


表2. VLSM分析结果中t值大于4的脑区域


图1. 纳入协变量后,VLSM分析中损伤位置对mRS评分的影响


表3. 纳入了性别、年龄和脑组织缺血体积(ILV)因素后VLSM分析结果



结论:

脑梗死的位置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构建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预测模型时需要纳入。校正协变量后分析显示,与大脑皮质病变相比,左半球皮质下纤维束对神经功能影响似乎更为重要,提示着白质损伤对脑卒中预后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组稿,上海长海医院薛盖茨编译,上海长海医院张永巍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上海长海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Ref:Ernst M,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October  2018. doi.org/10.3174/ajnr.A5821】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