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5日发布 | 301阅读

脑动脉瘤的有害血流动力学及几何形状评定:病例对照研究

张彤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不稳定和破裂的动脉瘤与稳定的动脉瘤相比,具有更复杂的血流动力学以及更集中的血管壁剪切应力,瘤体更大、更细长、更不规则,且这一规律不受动脉瘤位置和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研究背景

对动脉瘤有害血流动力学及几何形状的评定近年来被认为可以预测其稳定程度和破裂风险。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生物工程与机械工程部联合爱诺瓦费尔法克斯医院、马萨诸塞大学、梅奥诊所、安蒂奥基亚大学神经外科与介入中心共同进行了这项在控制动脉瘤位置及患者基线特征变量的情况下,稳定动脉瘤、不稳定动脉瘤及破裂动脉瘤之间的比对研究。结果发表在《AJNR.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杂志上。


研究方法

研究共比较了165例稳定动脉瘤、65例不稳定动脉瘤以及554例破裂动脉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几何结构。采用基于图像基础的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对血流动力学进行建模。病例对照选择控制的变量为动脉瘤位置、患者年龄和性别。采用两两Wilcoxon检验比较不同动脉瘤组的血流动力学和几何变量的统计方法。重复配对100次,计算并调整组合P值进行多次测试后获得最终结果。


表1稳定、不稳定和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和几何变量值

注:Q表示动脉瘤血流速;ICI表示血流集中指数;VE和VO表示动脉瘤平均血流速;SR表示平均动脉瘤剪切率;POD表示适当的正交分解;PODENT表示POD熵,流动不稳定性;Nsize表示瘤颈最大尺寸;EI表示椭圆率指数;BF表示瓶颈因素;CR表示凸性比率;UI表示波动指数;WSSnorm表示标准化血管壁面剪切力。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SD表示。


研究结果

与稳定动脉瘤相比,破裂动脉瘤最小血管壁剪切应力更低(WSSmin,P=0.03),最大血管壁剪切应力更高(WSSmax,P=0.03),应力更集中(SCI,P=0.03),平均振荡剪切应力更高(OSImean,P=0.03),血流最大速度更高(Vmax,P=0.03),血流更复杂(旋涡核心线长度CORELEN,P=0.03),详见图1。同样,不稳定动脉瘤比稳定动脉瘤具有更集中的剪应力(P=0.04)和更复杂的血流(旋涡核心线长度,P=0.04),详见图2。与稳定动脉瘤相比,破裂动脉瘤更大(大小比例SizeR:动脉瘤大小/血管大小,P=0.03),更细长(长宽比AR,P=0.03),更不规则(非球形指数NSI,P=0.03),详见图1。同样,不稳定动脉瘤比稳定动脉瘤更大(大小比,P=0.04),更细长(长宽比,体积与管口面积比VOR,P=0.04),更不规则(瘤体突出部位BL,P=0.04;锥度参数CP,P=0.04;面积加权高斯曲率GAA,P=0.04),详见图2。而不稳定动脉瘤与破裂动脉瘤之间无显著差异。


图1. 破裂动脉瘤组平均值与稳定动脉瘤组平均值比较。只有以上血流动力学(深灰色)和几何变量(浅灰色)在这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多次检测校正前P<0.05)。


图2. 不稳定动脉瘤组平均值与稳定动脉瘤组平均值比较。以上血流动力学(深灰色)和几何变量(浅灰色)存在显著差异(在多次检测校正前P<0.05)或轻微显著(在多次检测校正前P<0.1;标记为加号)。ICI为血流集中指数;BF为瓶颈因素;CR为凸性比率。


总结起来,与未破裂动脉瘤相比,破裂动脉瘤剪切应力更集中(P=0.04),血流型态更复杂(P=0.04),血流最大速度更快(P=0.04)。此外,破裂动脉瘤最小血管壁剪切应力更低(调整前P=0.02),最大血管壁剪切应力更高(调整前P=0.02),最大振荡剪应力更高(调整前P=0.02),但这些变量在经过多次测试调整后变为仅有轻微差异(P=0.06),详见图3。几何上,对比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动脉瘤较长(P=0.04),较不规则(P=0.04),且趋于较大(调整前P=0.02),但经多次调整后,这些差异变得只有轻微显著(P=0.06),详见图3。


图3. 破裂动脉瘤组平均值与未破裂动脉瘤组平均值比较。只有以上血流动力学(深灰色)和几何变量(浅灰色)在这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多次检测校正前P<0.05)。


图4. 稳定的(左)、不稳定的(中)和破裂的(右)动脉瘤在同一单个位置的例子(后交通动脉)。可视化显示为从上到下:血流入射图、血流型态,心脏循环4个瞬间的涡核线,血管壁剪切应力和振荡剪切指数。


该研究表明:不稳定和破裂的动脉瘤与稳定的动脉瘤相比,具有更复杂的血流动力学以及更集中的血管壁剪切应力,瘤体更大、更细长、更不规则,且这一规律不受动脉瘤位置和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组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彤宇编译,上海长海医院方亦斌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上海长海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Ref: Chung BJ,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8 Aug 30. doi: 10.3174/ajnr.A5764.】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