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Seltzer J, et al. J Neurosurg. 2018 Jun 1:1-9. doi: 10.3171/2017.11.JNS171485. [Epub ahead of print]】
偶然发现的垂体腺瘤(incidental pituitary adenomas,IPA)通常是在做与垂体腺瘤不相关的全身癌症分期筛查、头部外伤或因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进行头部CT或MRI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的。由于CT和MRI的广泛应用,增加了IPA的检出率;所以,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IPA治疗存在争议。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神经外科的Justin Seltzer等评估手术治疗IPA的预后和安全性,结果发表在2018年6月的《J Neurosurg》在线上。
作者对1999年至2016年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169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出其中IPA案例。排除头痛、内分泌改变、抗利尿激素(SIADH)分泌异常、尿崩症(DI)或有双颞侧偏盲征的鞍区病灶患者。分析IPA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术前术后的内分泌数据、视野障碍和CT、MRI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肿瘤切除范围、术后病理学检查结论、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再入院率、肿瘤进展或复发肿瘤的切除范围和远期疗效。
共有52例(3.1%)IPA患者,均经蝶窦手术治疗。年龄31-86岁,中位数61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最常见原因,19%为颅脑创伤、15%为短暂性缺血发作和15%鼻窦疾病。15%患者床旁检查发现视野缺损;通过视野仪检查22例中,54.5%患者视野缺失。69%患者术前内分泌功能正常。3例(5.8%)考虑为垂体柄效应引起的孤立性高泌乳素血症;其余患者分别有高泌乳素血症、性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降低、GH不足、肢端肥大等内分泌异常表现。在35例患者中,测得肿瘤最大直径8-50mm,平均20.9mm 。
52例IPA患者手术治疗的主要指征是,肿瘤压迫视神经或视交叉以致视力下降,占52%;其他根据肿瘤生长状况、年龄和内分泌异常程度决定手术治疗。术后56%患者进行脑脊液漏修补手术,1例(2%)术后脑脊液鼻漏患者做腰穿持续引流治愈。3例(5.8%)出现短暂性尿崩症。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天。
在平均61个月的随访中,4例(50.0%)头痛减轻,6例(54.5%)视野缺损好转;4例(25%)内分泌功能改善,其中1例恢复月经,1例肢端肥大症缓解。1例(2.4%)新发头痛,无患者视力恶化。4例(10.5%)出现新的垂体功能障碍,1例(2.6%)全垂体功能丧失。平均随访80个月时,神经影像学复查显示肿瘤总复发率为9.6%。
作者认为,偶然发现的垂体腺瘤并不少见,经过充分的内分泌和神经外科检查评估,大多数肿瘤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可以定期复查。对于体积较大、进行性增大或者发现内分泌紊乱加重的偶然发现的垂体腺瘤患者应该结合年龄、合并症和患者意愿,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进行评估,再决定手术治疗;对有明显的内分泌紊乱症状或视觉功能障碍的年轻患者应积极处理。
(Fu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知秋教授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