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2日发布 | 1533阅读

顾宇翔教授:唤醒麻醉下左额AVM切除术

顾宇翔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贝朗时间》第十四期,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宇翔教授带来的:唤醒麻醉下左额AVM切除术,欢迎阅读、分享!


顾宇翔教授:唤醒麻醉下左额AVM切除术



术者介绍

顾宇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华山医院北院神经外科执行主任,长期从事脑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目前重点开展脑血管病的介入和显微外科治疗相关工作。近年来,针对复杂性、难治性脑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AVM)等疾病开展复合手术治疗,尤其是对重要功能区治疗的探索,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相结合的手段,利用多模态影像信息进行精准治疗,确保疾病治愈的同时,尽可能保存患者神经功能,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邓萌,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副教授担任唤醒麻醉专业组组长。199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一直从事麻醉临床工作,主攻神经外科手术麻醉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赴美师从著名的Dr. Loepke教授学习临床麻醉和科研,并在《Annals of Neur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等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重点项目。最新提出的气道管理新技术和新理念,可为清醒开颅术MAC麻醉方案在保证舒适化医疗的同时,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气道管理和通气监测。



目前,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病灶、放射外科治疗、血管内介入和保守治疗,以及几种方式的联合治疗。各种方法均有一定的优势和缺点,在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手术效果和治愈时间等方面差异较大。由于AVM手术出血风险高,功能区AVM是否采用唤醒麻醉一直是国内神经外科领域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我们选择功能区一些比较小的、风险可控的AVM进行唤醒麻醉的探索,为这一技术在AVM手术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病史简介

本例患者为一名12周岁的女性患者,因1月前突发脑出血发现左侧额叶动静脉畸形。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细小,介入治疗几乎无法处理,开颅手术成为首选。由于患者畸形血管团临近Broca's区,且术前患者曾出现失语及右侧肢体偏瘫、麻木等症状,术中若操作不当,术后极易出现运动性失语,甚至瘫痪,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反复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于电生理监测及神经导航下,行唤醒麻醉下AVM切除术。


诊疗经过

与传统全身麻醉下手术相比,清醒开颅术能实现更大范围的病灶切除、更少的神经功能受损、更短的住院时间以及更长的术后生存,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术中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首创的气道管理新技术的“安全护航”下接受中度镇静、全程保留自主呼吸,并在需要的时候可随时被唤醒。通常通过提前10~15分钟开始停用麻醉药物、从而使病人在预期的时间达到完全而彻底的“高质量清醒”。

 

手术在华山医院复合手术室进行,由顾宇翔教授主刀,邓萌副教授担任主麻。将术前得到的结构和功能图像信息融入神经导航,确定手术入路、定位目标区域。使用罗哌卡因做头皮神经阻滞麻醉和切口局部浸润麻醉。逐层分离皮瓣,剪开硬膜,告知麻醉科医生可开始唤醒病人。术中利用图片识别、皮质电刺激等定位患者语言功能区,刺激全程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沿AVM边界逐步分离畸形团。离断并切除AVM底部发的两支供血动脉,最后切断畸形团引流静脉。术中多次唤醒患者,确保患者语言功能正常。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

 

经验体会

作者认为,术中利用神经导航、脑唤醒麻醉再配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可在保留重要功能结构的前提下,最大安全范围内切除功能区的AVM,尽可能的减少患者因手术造成的功能损伤,极大的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