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6日发布 | 4018阅读
张建民教授:经纵裂-胼胝体-三脑室入路切除复发性垂体巨腺瘤

张建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贝朗时间》第三期,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教授带来的病例分享:经纵裂-胼胝体-三脑室入路切除复发性垂体巨腺瘤,欢迎阅读、分享!


张建民教授:经胼胝体垂体瘤切除术


术者介绍

张建民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脑科中心、脑血管介入中心及脑胶质瘤中心主任;浙江省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脑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


擅长脑血管病和颅底外科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现任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筹委会负责人,浙江省神经外科技术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脑血管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脑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基础及临床分会副主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副主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卒中学会理事兼脑血管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委,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常委等。


此外,还担任《中华神经外科(英文)》副总编、《NEUROSURGERY中文版》副主编兼脑血管外科分册执行主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及《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编委。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863课题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4项;共发表SCI及国家级杂志等论文8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及教材5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及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一等奖等4项。获国家专利5项。


病史简介


女,45岁。


垂体瘤术后13年,头痛1年余。


13年前因“视力下降”当地诊断为垂体瘤,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术后视力略好转。9年前患者再次出现视力下降,复查MRI示垂体瘤复发,行开颅垂体瘤切除术,术后患者视力较前略恢复。6年前复查又有复发,行鞍区穿刺引流+伽马刀治疗,2年前再次行2次伽马刀治疗。1年来头痛,视力相仿,MRI示“复发性垂体大腺瘤”于2014年7月来我院。


手术思路

经纵裂-胼胝体-脑室入路


  • 经纵裂不同部位可达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


  • 切开胼胝体可进入侧脑室和三脑室,甚至四脑室及中线脑室旁区域。


  • 各入路方向虽然侧重区域不同,所能暴露的范围也有不同。同一病变可选择多种不同入路,经胼胝体体部入路最常用。


  • 入路选择:病变的位置,大小,性质,侵袭的周围结构,及手术者的经验等。


胼胝体切开的安全性




经前中纵裂-胼胝体体部切开入路



视角宽广,可用于切除大部分侧脑室、三脑室甚至部分延伸入中脑导水管及四脑室内病变。


诊疗经过

2001-3 术前



安徽当地医院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垂体瘤。


2001-8 经蝶术后



2003-5 随访复查



2005-10 第二次术前


2005-10 当地医院行开颅垂体瘤切除术。


2006-8 第二次术后



2008-5 复查显示肿瘤复发囊变



2008-8当地医院行囊肿穿刺+伽马刀治疗。


穿刺术后


2012-5当地医院行第二次伽马刀治疗




2012-10行第三次伽马刀治疗



2014-7 浙医二院术前



手术视频


张建民教授:经胼胝体垂体瘤切除术


术中图像



术后影像

术后第一天


术后2年随访:一般情况良好,甲状腺素及皮质激素低下行替代治疗。MRI增强检查如下。


小结


  • 该入路是非常实用的手术方式,适用范围广。


  • 手术要点:骨瓣,桥静脉保护,引流减压,胼周动脉及分支保护,胼胝体切开的定位及长度,辨认蒙氏孔和丘纹静脉等解剖标志,内减压后分离肿瘤包膜,显微操作及仔细止血。


  • 内镜辅助,及CUSA,激光等使用。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