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7日发布 | 448阅读

磁共振成像分析肿瘤细胞密度指导胶质瘤活检和放疗

Hai-bo Zhang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Ref: et al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7 May;38(5):890-898. doi: 10.3174/ajnr.A5112. Epub 2017 Mar 2.


胶质母细胞瘤(GBM)异质性很强。为更好地在肿瘤内定位以获取具有特征性的活检标本和更精确地设计放疗靶区,建立可视化的肿瘤内部细胞密度空间分布图像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放射科的P. D. Chang等结合肿瘤MRI成像的多个参数绘制成GBM不同区域细胞密度图谱,为了解肿瘤异质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结果发表于2017年5月的《AJNR Am J Neuroradiol》上。

 

该研究纳入36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共取得91枚活检的肿瘤组织标本,制成30578个高倍视野下的病理学图像;与术前3.0T磁共振扫描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胶质瘤组织内部不同区域的细胞密度通过热图展示(图1)。结果分析发现,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成像和T2-flair信号与细胞密度负相关(r=-0.63和r=-0.61),T1增强信号与细胞密度正相关(r=0.69)(图2)。利用三者建立数学统计模型,准确地预测各区域的肿瘤细胞密度(r=0.74)。将肿瘤结构图像投射至该模型建立的细胞密度空间分布图,可以指导准确地穿刺活检和设计放疗靶区(图3)。

 

图1. 不同细胞密集区的热图表现。

 

图2. MRI-ADC成像和T2-flair信号与细胞密度呈负相关;T1增强信号与细胞密度呈正相关。

 

图3. 肿瘤结构热图投射至根据MRI-ADC成像、T2-flair信号以及T1增强序列建立的肿瘤细胞密度模型。

 

作者最后指出,该研究仅对肿瘤影像学与病理学之间联系进行初步探索。今后可以将更多的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子学特点融入,可能有助于获取更精准的穿刺和放疗靶点。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Hai-bo Zhang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