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强生医疗CNV-神经介入专栏”第九期,由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黄理金教授带来的有关“Oribt弹簧圈Enterprise支架栓塞大脑中复发动脉瘤”的精彩病例分享,欢迎阅读。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
黄理金,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擅长脑、脊髓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介入治疗和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显微颅底外科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手术与救治。
曾在北京宣武医院接受脑血管病介入与手术治疗的临床培训,在欧洲接受颅底外科的培训,在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工作16年,是一位娴熟掌握神经介入技术又能完成复杂脑动脉瘤夹闭术、动静脉畸形切除术、颅外-颅内血管搭桥术、颅底肿瘤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曾获南方医院第二届麒麟杯教学竞赛优秀奖、2005年临床规范化医师培训优秀带教、 第二届“羊城好医生”奖获得者。
对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与手术策略有长期的研究。主持或参与省级科研基金5项,与中科院深圳研究院合作基金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2部。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与手术策略研究,2.显微颅底外科临床解剖与手术应用研究,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重建研究,4.脑血管病的介入与显微手术治疗,5.脑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拥有床位46张,其中包括独立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6张床位,拥有的医疗设备,包括128排CT、3.0T磁共振、数字血管造影机(DSA、电生理监测系统、手术显微镜、超声吸引器(CUSA)、神经内镜、导航系统、开颅动力系统、立体定向系统等。全面诊治各种类型神经外科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现有主任医师、正教授2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名,主治医师5名。
宽颈大脑中动脉瘤
这是一个非常宽颈的大脑中分叉处动脉瘤7.58x7.68x6.71mm,对于这样的动脉瘤在以往经验中我们更倾向于夹闭手术,但有了优秀的支架产生之后,我们可以开始结合各种新的技术做介入手术。
本例病例首次治疗时采用双导管治疗。
由于为急性出血病例,所以尽量不使用支架,但是也做了使用支架的准备,以备双导管技术不成时使用。
首次治疗结果
双导管栓塞后,结果如图。弹簧圈成篮稳定,瘤颈处稍有残留,支架导管通过困难。
首次手术中微导管通过困难
由于支架微导管与微导丝之间空隙较多,过这样较角度微导管被卡住,上行困难。
双导管栓塞结果满意,停止手术。
半年后复查结果
半年后,复查发现,瘤颈处有复发,复发部位大小为1.9x2.86mm,故而决定行支架辅助栓塞进行二次治疗。
Sheep技术
(头羊效应,第二次超选的微导管会跟随已经超选上的第一根微导管)
使用Sheep技术,先用比较细的微导管配合微导丝先越过瘤颈口,将血管拉直,然后再上支架微导管,比传统的交换技术简单,不需他人配合,术者能够独立完成。
微导管成袢技术
由于支架微导管已经到位,所以栓塞导管到位比较困难,使用了微导管成袢技术,在血管分叉处,使微导管头端打个袢,然后掉头,缓慢后撤,微导管头端便会进入动脉瘤内。
Orbit圈第一次成篮
Orbit圈第一次成篮结果
动脉瘤的栓塞过程是一个不断调试,反复尝试弹簧圈盘绕角度的过程。
Orbit弹簧圈,其随机转点设计,能够顺应动脉瘤壁和推送过程中力度的不同,
呈现不同的型态。
第一次成篮不满意,回收准备第二次释放。
Orbit第二次释放
第二次释放弹簧圈盘绕在动脉瘤瘤体内,达到预期设计的栓塞目的,支架后释放,结束手术。
治疗结果
【强生医疗CNV-神经介入专栏】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