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30日发布 | 1219阅读

幕上脑出血患者是否必须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CU)?

Flat White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二医院

【Ref: Klaas JP, et al. Neurocrit Care. 2016 Dec 27. doi: 10.1007/s12028-016-0346-7. [Epub ahead of print]】


已有研究认为,在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脑出血(ICH)患者死亡率比在普通重症监护病房低。因此,建议脑出血患者必须在神经科ICU或配备神经科专家的卒中单元内接受治疗。然而,神经科ICU费用昂贵。为进一步明确脑出血患者收治神经科ICU的指征,美国纽约梅奥诊所神经科的James P. Klaas等对2009年至2012年的229例幕上脑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入驻神经科ICU指征的模型,再利用2005年至2008年收治的153例幕上ICH患者作验证。结果发表于2016年12月《Neurocrit Care》在线。

 

该研究对象均为起病72小时内和年龄≥18岁的幕上脑出血患者。收集临床GCS和完全无反应性量表(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FOUR)等昏迷程度评分、实验室检查、静脉用降高血压药或口服抗凝药物等资料,数据均来源于入院后首次记录。在2009年至2012年的229例患者中,70例(31%)需要在ICU治疗。分析发现,年龄较轻(OR=0.94,95 % CI 0.91–0.97;p=0.0004)、FOUR评分较低(OR=0.39,0.28–0.54;p<0.0001)或GCS评分较低(OR=0.55,0.45–0.67;p<0.0001)和ICH血肿较大(OR=1.04,1.03–1.06;p<0.0001)是ICH患者入驻神经科ICU的预测因子,作为收治神经科ICU的模型。经过吸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考虑脑室内出血因素,认为该模型采用GCS评分优于FOUR评分。从而得出改进的模式,即符合以下一个或几个标准的患者,即可收住神经科ICU治疗:①GCS评分<13分、②血肿量≥30ml和③伴有脑室内出血。

 

接着,研究人员利用改进的模式对2005年至2008年的153例脑出血患者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发现,该分配模式在回顾性分析中的敏感度94.3%(AUC值为0.88,p<0.001),在验证分析中的敏感度97.8% (AUC=0.88)。应用此模式分配ICH患者入驻ICU的效用较好,AUC值为0.88,敏感度97.8%(95% CI 88.2–99.9),特异性58.3%(95% CI 48.5–67.8);阳性相似比2.35(95% CI 1.87–2.95),阴性相似比0.04(95% CI 0.01–0.27);阳性预测值49.4%(95% CI 38.7–60.3%),阴性预测值98.4% (95% CI 91.6–100%)。62例患者中仅1例(2.2%)误收到无脑卒中ICU的医院病房,此后患者的血肿量并没有增加,但血管源性脑水肿进展而病情恶化,在起病后44小时手术处理。

 

通过该研究,作者认为,幕上脑出血患者GCS评分>13分,血肿量小于30ml,并没有脑室内出血时,可以分流至非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二医院Flat White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