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在《Stroke》杂志发表的《2022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管理指南》是时隔7年之后的更新版本,新指南用了较多篇幅融汇了有关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综合治疗,涵盖了相关的重症医学治疗理念、多学科合作以及神经外科手术干预等新观念。
本次刊发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5.3.1-5.3.3)主要针对综合治疗提出了全方面的指导建议。指南特别提出建议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团队应该是个多学科协作的团队。强调了在资源配置中神经外科参与的必要性,从改善预后、减少死亡率的角度,建议患者应该在有神经外科手术条件的医疗中心救治,或者转运到有神经外科的其他中心治疗。也特别提出了神经重症病房的专科治疗能够令患者预后显著获益。
同时对相关的感染、心脏疾病以及吞咽障碍等并发症提出了积极的诊疗建议和诊疗路径。并着重讨论了涉及脑出血患者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情况的管理,指南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分析相关研究资料,提出部分已经明确的VTE和PE的预防治疗建议。
指南同时也客观指出了诊疗团队架构、医护人员培训以及涉及某些复杂重症脑出血患者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未解课题,指出了当前临床经常需要面对的矛盾两难问题,为未来集思广益的进行多学科、多中心研究做了方向性指引。
第二部分(5.3.4-5.3.6)内容主要针对护理管理、血糖管理及体温管理等提出指导建议并概述了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指南强调了在脑出血的疾病超早期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动态的护理评估能够及时发现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为医疗干预奠定基础工作。这同时也对神经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疾病应激的角度还是脑出血患者可能合并的糖尿病,监测血糖并且减少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都和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体温管理以及低温治疗一直也是临床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指南的两条关键性建议就是通过药物控制体温升高是合理的,但是治疗性低体温能否降低脑出血周围水肿尚不明确。
因此,针对这三个临床管理方面,指南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性课题,比如集束化护理管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针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血糖管理的最佳目标范围是多少?发热、颅内压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等等。
魏俊吉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创伤学组委员兼秘书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创伤专业组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脑出血外科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副理事长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委会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七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分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通讯编委

第五部分 脑出血的内科与
神经重症治疗
住院患者的综合治疗
住院患者的综合治疗
5.3.1 住院患者医疗配置
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来确认,哪些患者可以从神经专科ICU、卒中单元或过度单元中获得最佳诊疗。 大多数脑出血的临床研究项目排除了那些因患者本人病前嘱托而不能进入神经重症病房接受治疗的病人。限制生命支持治疗并不意味着只进行安慰治疗(详见7.2节,限制生命支持治疗的决策)。对于事先要求限制干预措施的脑出血患者,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此类情况的范围、疗效和结局。 针对需要转运到有更好医疗资源的其他中心的患者,有关最佳的转运时机以及集束化治疗的方案尚无相关的确切研究数据,例如,确定哪些脑出血患者需要转运前进行气管插管。 基于现有数据,目前很难确定专科护理、神经重症诊疗、神经外科诊疗以及血压控制、逆转抗凝药物对病人个体的实际作用。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医护的诊疗措施是集束化的,对于大型中心来说实施集束化诊疗是轻车熟路。但对于小中心来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相对较少,其不需要照搬完整的集束化诊疗方案,如能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措施则更有临床实践意义 对危重脑出血患者提供诊疗也是一项挑战性临床工作。在照护脑出血患者同时,如何减轻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目前仅为有限的认识和研究方法。
5.3.2 急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概况
在脑出血发病后最初几小时到数天内,医生和护士关注及治疗的重点不仅是针对脑出血的治疗以及预防血肿扩大,同时还应当早期识别和预防急性并发症。在患者整个住院期间,从事神经科学的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关注以下问题:吞咽障碍、运动障碍、血流动力学反应性和稳定性、感染、重症监护相关的谵妄以及意识改变。医疗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但都会与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加以及90日恶化的神经功能等结果相关。
支持推荐的文献
1. 文献证实,对于各种类型患者的诊疗,使用标准化的医嘱组套和治疗方案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005年至2010年间,研究者利用由护士驱动的标准方案通过QASC(急性卒中诊疗质量)试验评估了澳大利亚19个急性卒中单元[258]。这项大型临床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卒中单元早期实施标准治疗方案(入院后72小时内),如监测发热、高血糖和吞咽功能障碍,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长、死亡率以及90日的致残率[256];同时,与普通病房相比,4年的长期生存率(>20%)也有显著提高[258]。使用整合诊疗路径或多学科沟通工具(如医嘱组套或方案)可以更好的及时评估、书写病历、改善沟通、减少住院时长[257]。在使用标准化医嘱组套比较多的医院,卒中病人的并发症(感染、肺炎、高血糖)发生率更低[259]。
2. 卒中患者因肺炎而死亡的风险约为35%[262]。一项单盲的群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对于伴有发热和高血糖的病人,使用成熟的吞咽评估工具和标准化的吞咽困难筛查方案,可以减少90日时的致死、致残率[256]。卒中/TIA吞咽急诊筛查(Acute Screening of Swallow in Stroke/TIA,ASSIST)中的吞咽困难筛查工具可以由培训过的护士或语言病理学家实施评估。在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的非随机研究中,与传统诊疗相比,基于指南的标准化方案可显著减少肺炎、机械通气和90日死亡率[264]。筛查出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其5年的死亡率明显升高[261]。因此,早期识别吞咽困难,不仅是获得良好远期预后的关键,也是远期生存的关键。对比有正式吞咽筛查方案的中心和没有筛查的中心,发现在正式筛查的中心,肺炎发生率更低(2.4% vs 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实施有针对性的床旁吞咽评估护理后,该中心的肺炎发生率减半(6.5%–2.8%)[265],此证据说明,对护士进行专门的吞咽评估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两项系统评价也证实,在任何经口进食前,进行早期的吞咽困难筛查、专家实施的吞咽评估以及实施撰写好的筛查方案,可以降低卒中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和住院患者死亡率[260,263]。所有研究都支持使用正式的吞咽困难筛查工具进行早期评估。
3. 有证据表明,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可能高达30%[266]。根据ICH的严重程度,入院后24至72小时,针对出现此类心律失常的常见时间段进行连续的心脏监测是合理的。老年患者如果出血范围较大(>5cm),发生相应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显着增加,可能需要急诊干预[266]。另一项研究发现,约25%的卒中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入院后72小时内[267]。这些研究都没有探索患者的长期预后或死亡情况,而是关注患者病情监测以及治疗的信息。入院常见的干预措施包括12导联心电图、肌钙蛋白以及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心脏监测。
4. 感染性并发症与脑出血30日后再入院等长期预后不良相关[272,273]。一项研究发现,脑室出血以及ICH评分大于2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并发症(P=0.0014)[271]。ICH评分大于2是出现感染并发症的重要风险因素(OR,1.7 [95% CI,1.2–2.3];P=0.02)[269]。胸片、尿常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以及血、尿或痰培养等是进行感染风险评估的常用指标,同时,如果有必要也要进行脑脊液检查。对于所有脑出血患者,特别是对于血肿较大、脑室出血的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全程的发热和感染检测是合理的照护,此可以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目前没有研究可以提供诊断检验频率或感染治疗过程的证据。
目前知识空白与未来研究方向
出于成本、患者接受程度等多种原因,通常不需要为了识别早期感染,进行额外的诊断测试。有些证据支持某些早期标志物(如白蛋白水平),或许可作为感染高风险患者的早期预测因子,但尚未验证是否可用于临床。 目前缺少预防感染的数据,也缺乏减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于未进行机械通气的脑出血患者。 针对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脑出血患者,开展更多急性期后随访及治疗的研究可能会带来获益,因为这类患者的长期全因死亡率可能会增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住院期间发生谵妄,会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长以及长期功能预后结果,但目前尚无针对脑出血相关谵妄的工具,也没有标准或特定的干预措施。因此在脑出血相关谵妄的研究开展之前,临床医生需要参照缺血性卒中管理指南的相关部分。
5.3.3 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
目前尚不清楚在药物预防的基础上,增加梯度弹力袜或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是否会增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或者能否延迟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药物预防启动时间。
尚不确定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能否减少症状性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或者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实在脑出血发病后48小时启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安全性。一个需要未来研究的问题是,通过影像学随诊血肿的稳定性,是否有助于确定在发病24至48小时内启动药物预防的安全性。
应开展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来比较在两个不同时间点启动脑出血患者药物预防的效果。
一项针对颅脑创伤患者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预防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没有令患者获益,但是缺少针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研究数据。
尚没有针对脑出血合并早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有效性研究。
因既往临床研究对象多是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目前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启动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的最早时间点尚无定论。同样,对于脑室外引流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启动静脉血栓栓塞抗凝的时间也缺少相关的数据,并且临床实践结果差别迥异。
未来研究方向还包括探索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后,启动抗凝治疗时应当直接足量?还是从低剂量渐进开始?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解决自发性脑出血合并静脉血栓时抗凝治疗应该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还是直接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DOAC)?
5.3.4 护理管理
对于动态进行神经系统和生命体征的护理评估,其风险和获益尚无循证医学依据,仍然存在较多探索空间。未来研究需进一步确定,患者在什么时间段应接受每小时的护理评估,同时也要考虑动态评估何时患者不再获益,且有可能影响患者康复。
护理干预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知之甚少。根据患者的临床需要,护理工作涉及面较广泛,比如体位改变、口腔护理、神经专科和全身体格检查以及伤口护理等。未来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去评估相关急诊科、ICU和卒中病房的集束化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中,普遍存在早期或延迟的神经功能恶化情况,但没有研究去探索护理干预是如何预防神经功能恶化的,人们对之知之甚少,而且在护理工作中,采取何种预防措施可减少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也是空白。
严重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是一项挑战性工作。护理不当的潜在风险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5.3.5 血糖管理
概要
血糖的监测和管理是所有脑出血患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一项包含多种卒中类型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采取血糖控制、温度管理和吞咽困难筛查等的集束化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256]。出现高血糖症可能提示更差的预后[308,309]。然而,严格控制血糖管理可能会增加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并导致更差的预后[299-301]。目前尚没有基于理想证据的脑出血患者血糖管理的方法[310]。
支持推荐的文献
1.血糖监测很重要,可以发现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并给予及时干预[256,299]。一项针对管理发热、高血糖和吞咽困难的单盲群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与不干预相比,给与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患者在90日时的死亡率,但是究竟是哪一项干预措施发挥了作用尚无法确定[256]。
2.关于未经治疗的低血糖会造成哪些已知的急性临床风险尚没有相关试验研究。本指南综述文献确定启动治疗阈值的低血糖血糖范围是<40–60mg/dL(<2.2–3.3mmol/L)[299-301,309]。NICE-SUGAR试验(重症监护评估中维持正常血糖,以及葡萄糖使用原则),随机将ICU患者分为强化血糖控制(81-109mg/dL)和常规血糖控制(<180mg/dL),发现强化血糖控制会导致90天的全因死亡率上升[299]。此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与常规血糖控制相比,强化血糖控制组严重低血糖事件(葡萄糖≤40mg/dL)发生率显著增加(6.8%对0.5%),尚不清楚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较低的血糖水平、较高的胰岛素用量或还是其他因素。在一项针对严重颅脑创伤患者的前瞻性观察研究中发现:强化控制血糖(80-110mg/dL)后脑微透析的低血糖水平和脑的能量危机有关,这些可能导致住院死亡率增加[300]。无论是低血糖还是高血糖,都可能造成脑出血患者更差的预后,与常规的重症监护的病人相比,脑出血患者启动低血糖治疗的阈值可能在更高水平。鉴于治疗低血糖的风险非常低,尽管目前证据质量较低,但相关指南仍然强烈推荐治疗低血糖。
3. 尚无临床试验评估未经治疗的高血糖结局,此类数据相当有限。高血糖似乎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然而血糖水平、测量时机和合并或不合并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晰[78,302-307],启动治疗的最佳葡萄糖水平和治疗目标也不清楚,因为不同研究中,可耐受的血糖水平上限各不相同。根据推理,治疗中度至重度高血糖的风险应该相对较低,并且被潜在的获益抵消。然而,NICE-SUGAR试验显示在接受常规重症监护的患者中,与81~108mg/dL的目标水平相比,<180mg/dL的目标血糖的死亡率更低,说明在重症成年病人中,高血糖的干预目标水平不应太过严苛[299],在大多数研究中,高血糖可以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或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方式进行管理。
目前知识空白与未来研究方向
脑出血患者血糖管理的最佳目标值和控制血糖的最佳药物尚未确定。
脑出血患者的血糖、糖尿病和神经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关于脑出血患者餐后血糖反应的影响及其对结局的影响数据较少。
5.3.6 体温管理
概况
体温异常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很常见,30%以上的住院患者会发生此类情况。发热似乎与疾病严重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然而,能否通过对症治疗改善预后尚缺少有力的相关证据。根据目前的文献综述,这些结果的解释还是具有挑战性和争议的,相关问题包括研究差异较大、多为小样本量研究、很少有随机对照试验、发热定义不同以及控制发热的治疗方法迥异。尽管多数发热的治疗方法是经验性的,但也有部分数据支持特定的治疗方法。一项研究发现,90%的脑出血患者在入院后24小时内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同时作为该研究评估的部分内容,血培养阳性率却仅为0.1%,无疑增加了医疗成本。
支持推荐的文献
1.脑出血患者出现发热与较差预后相关。对症处理发热似乎是合理的,但通过治疗性体温调节改善预后的证据不足。一项通过体表降温装置将体温稳定在正常温度的探索性研究发现,不但患者的预后没有改善,反而增加了镇静时间、机械通气天数以及ICU住院天数。由于不同研究对发热的定义不同(从37.7℃/99.5℉到38.3℃/100.9℉),本指南中使用“体温升高”(elevated temperature)这一术语。此外,不同研究中,对于发热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有药物治疗,也有基于管路控温的温度管理(catheter-based thermal management)。一项有关卒中病人的多中心RCT(包含缺血性和出血性)研究发现,在发热12小时内,随机使用扑热息痛将体温控制在36℃~39℃,没有发现可以改善功能预后,但是在后期分析中发现,对于基线体温37℃到39℃的患者可能获益。前瞻性数据库研究发现,对于体温≥37.5℃的患者药物控制温度48小时可以增加3个月时的良好预后结局。另外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基于设定目标体温为36.5℃血管内导管温度管理治疗,对比使用药物和体表降温的常规阶梯式发热管理治疗,发现血管内导管温度管理的患者显著减少了发热造成的疾病负担,但患者死亡率及长期预后没有差异。因此,尽管药物治疗发热可能改善预后,但目前的临床试验证据都不支持体温调控可以获益,无论是表面装置控温还是基于血管内导管温度管理。
2.单纯从生理学角度看,低温治疗(35℃/95℉~36.5℃/97.7℉)可以减少血肿周围水肿,理论上是一种合理化治疗,但临床尚未证实其有效性。相关研究数据的临床解读可能受限于小规模探索队列研究、历史对照病例以及不具广泛代表性的样本(比如只有大量出血的患者)。目前获得的大部分数据主要是些描述性性的方法统计数据。有两项小型的探索性研究发现低温治疗与提高生存率和更稳定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有关,同时应当指出,低温治疗并不是没有风险,要综合考虑获益的不确定性。
目前知识空白与未来研究方向
脑出血患者发热的治疗以及能否改善预后是需要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由于直到近期才有研究报道有关生活质量的作用,因此缺少这方面的早期研究数据。
目前尚没有证据证实维持脑出血患者的正常体温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但是这是一个潜在的治疗机会。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的水肿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体温调节是否能改善水肿或神经功能结局尚不清楚。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