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修波 Email: boxiu@scsurgery.com
修波主任主持、组织全国26位专家撰写的《脊髓纵裂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在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的学术刊物《Journal of neurorestoratology》(神经修复学杂志)上发表了“脊髓纵裂畸形诊治专家共识”,欢迎阅读、分享!
原文链接:
定义
定义
脊髓纵裂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管畸形,其局部脊髓被纵行分为左右两半,两侧半脊髓有其各自的功能。1837年Ollivier d'Angers最早将这种畸形命名为diastematomyelia(源于希腊语“diastema”和“myelos”)[1,2]。此种畸形可以导致脊髓功能缺陷及受损的症状。根据其胚胎学发生机制,曾有学者使用术语“脊索裂综合征”(split notochord syndrome)[3]。还有人称其为“双干脊髓”或“二重脊髓症”等。为规范和统一术语,我们建议采用目前最为普遍使用的、Dachling Pang 1992年提出的术语“脊髓纵裂畸形”(split cord malformation, SCM) [4],简称“脊髓纵裂”。
SCM可被视为脊髓发育不良和一种特殊类型的脊髓拴系。发病率约占先天性脊髓畸形的4%-9%,常见于下胸段和腰段,少见于上胸段,罕见于颈椎和腰骶段[5,6]。
胚胎病理学及分型
胚胎病理学及分型
2.1 胚胎病理学
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Pang的胚胎形成统一学说(Unified theory of embryogenesis)认为[4],SCM发生于胚胎第3-4周原始神经肠管闭合期。致病因素主要有叶酸缺乏或代谢异常、病毒感染、理化因素或基因变异等。这些因素可使胚盘中线部位内胚层和外胚层发生粘连、分离障碍,内外胚层间局部形成通道。这导致脊索开裂,后者诱导其上方的神经板分裂;同时,通道周围由间充质细胞填充。这些间充质细胞逐步分化为骨、软骨、纤维及血管等结蹄组织,前后横贯椎管,将局部脊髓从中间隔开、分为左右两部分。
导致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包括三个方面:
1、脊髓发育不对称,较细一侧发育不良;
2、纵裂间分隔物对脊髓的切割卡压及拴系,同时尚可有纵裂脊髓内侧和背侧的纤维系带、迷行神经(双干脊髓内侧发出的神经)拴系牵拉脊髓[7,8];
3、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圆锥低位和终丝增粗,可能造成脊髓圆锥末端牵拉损伤。
2.2 分型
Pang等[1]将SCM分为两种类型。I型:两侧半脊髓各自有着独立的硬脊膜囊,中间有坚硬的骨性或软骨性分隔并且位于硬膜外。约占SCM的40%。II型:两个半脊髓包含在一个硬膜囊内,中间有纤维分隔。约占SCM的60%。
Pang氏分型包含绝大多数的SCM病例,对手术有指导意义,已被广泛接受。少数文献报道,有很少病例其特点与上述分型有别[9-11]。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首次就诊患者多为儿童。多见于女性[12]。起病隐匿、进展缓慢。
3.1 皮肤异常表现
常见皮征有腰背部长毛,色素沉着、浅凹、皮毛窦、毛细血管瘤或皮下脂肪瘤等[13,14]。皮肤异常改变对早期发现SCM是非常重要的,常为儿童首诊的原因。对于无阳性皮征者,则容易被耽误诊治。
3.2 下肢症状
除皮征之外,下肢症状常是最多最早出现。症状特点与SCM两侧半脊髓是否对称密切相关[7]。不对称的脊髓纵裂常导致细小脊髓侧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该侧下肢变细、短小、足踝畸形,可伴有麻木疼痛。而两侧半脊髓对称者,则下肢症状较轻微或不出现。
3.3 脊柱侧弯
有报道SCM中脊柱侧弯发生率高达60%[15]。多发于两侧半脊髓不对称的脊髓纵裂。由于脊髓细小一侧的下肢短小,引起骨盆倾斜、代偿性脊柱侧弯;或者因纵裂处脊髓拴系引起脊髓损害、脊柱两侧肌力不平衡,从而导致脊柱侧弯。另外,SCM常伴发椎体畸形,也可引起脊柱侧弯。
3.4 腰腿痛
对于两侧半脊髓对称的SCM患者,常无明显的下肢或脊柱改变,主要表现为腰痛,且临床表现常两侧对称。另外,不管两侧半脊髓对称与否,SCM分隔物的近端脊髓因受牵拉而导致脊髓空洞及相应症状。脊髓空洞既可发生在一侧半脊髓,也可发生在纵裂上方的完整脊髓内,从而引起一侧或两侧的腰腿痛。
3.5 圆锥拴系症状
通常膀胱直肠症状出现较少较晚较轻,主要见于大龄儿童和成人。表现为便秘、大便间隔天数延长、尿频尿急、遗尿等。纵裂分隔物位置越高、圆锥低位的程度越小,则发生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的概率越小、时间越晚、症状越轻。
上述症状可以单一出现,也可以部分或全部都出现。譬如SCM的首发症状仅表现为脊柱侧弯[7,16]。有些患者常常先去骨科就诊,有的只是被诊断为“马蹄内翻足”、“特发性脊柱侧弯”,被做了骨科矫形手术,而漏诊漏治SCM。患儿年龄越大,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和骨科畸形者越多。和成人相比,儿童SCM更加容易出现下肢和脊柱畸形、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症状,成人常以腰疼及下肢疼痛为主诉。有报道称,经影像学确诊的Ⅱ型SCM患者中,少部分患者无症状[17]。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
4.1 MRI
脊柱MRI是诊断SCM的首选检查。矢状位扫描可显示SCM和分隔的大致位置,是否存在脊髓空洞、圆锥低位、脊柱畸形及脊柱序列异常等。当脊髓走行成角时,应注意成角处可能有细小分隔或纤维系带。轴位扫描可显示分裂成两部分的脊髓,分隔走向及两侧半椎管形态;还可显示是否存在终丝增粗、脂肪样变或双终丝等。轴位扫描至少要包含SCM的全部节段。脊柱冠状位扫描能较好显示脊髓纵裂全长、分隔物与纵裂脊髓合拢处的关系。全脊柱磁共振还可显示SCM伴发的椎管内病变,譬如皮窦、肠源性囊肿、(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脂肪瘤、(上)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及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11,13,15,18]。
4.2 CT
能精准显示骨性结构,且CT层厚更薄,可发现细小的骨性分隔[14]。尤其是三维重建影像可以清楚地显示骨性分隔的位置、大小、形态、走行、范围以及脊柱畸形等。脊柱畸形包括椎板棘突裂、棘突异常分叉、半椎板、楔形椎等,这些影像学信息对识别手术标志有指导意义。
4.3 X光片
全脊柱X线片既可了解脊柱畸形,又可显示骨性纵裂的骨岛。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正侧位可以较好地显示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半椎体,蝴蝶椎、椎体融合以及脊柱裂等,但对于椎管中央的骨嵴常显示不清。
MRI与CT、X光片结合应用,可有效鉴别组织成分、有助于SCM分型及手术方案制定。一般是在SCM下端平面或其下的节段,至少可观察到一个棘突裂或椎板裂。
4.4 B超
超声检查以方便、无创等优势成为产前筛查的首选。胎儿SCM超声主要表现为胎儿脊柱的骨化中心的异常增宽,在增宽水平的椎管内可见中央有亮带回声[19]。在超声检查怀疑胎儿SCM时,多用胎儿MRI来辅助诊断。胎儿MRI图像更清晰。另外,对年龄<1岁的患儿因其椎管尚未完全骨化,B超可显示脊髓圆锥及其搏动情况来判断拴系程度及手术缓解情况。
其它检查如神经电生理检查、泌尿系B超、残余尿量测定、尿流动力检查等,应根据患者症状酌情选择,并可作为判断手术疗效的参考。
治疗原则与策略
治疗原则与策略
SC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脊髓拴系,手术解除拴系是SCM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5.1 手术指征
5.1.1 I型SCM
其手术指征及时机可参照隐性脊柱裂伴脊髓拴系的手术指征执行[7,20]。儿童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解除纵裂处脊髓拴系[21,22]。对于成年患者,若无症状或近年来病情稳定,则不必手术、可继续观察病情;但若有腰腿痛或病情有恶化趋势者,则应手术治疗以解除疼痛、阻止或延缓神经损害进一步加重。成人患者下肢症状呈加重趋势时,则考虑可能为纵裂处拴系所致,需要手术解除纵裂处脊髓拴系。
5.1.2 II型SCM
在治疗上存在争议,多数学者对Ⅱ型SCM治疗持较积极态度,主张不论有无临床症状或术前是否发现纤维系带均应手术探查[12,14];国内部分学者主张严密随访,出现症状后再慎重手术[17]。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II型SCM很少存在纤维分隔及脊髓拴系,临床上症状一般较为轻微,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少有改善,因此无须手术治疗[8]。另一种观点认为II型SCM存在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多由脊髓发育不对称所致,脊柱脊髓的不平衡生长所致的脊髓损伤可能性很少,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有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者[23]。第三种观点认为,绝大部分II型SCM 存在由于纤维分隔、条索带以及终丝增粗引起的脊髓拴系,因此建议所有II型SCM患者均需行外科手术治疗[24]。
我们认为,儿童患者有下列两种情况之一时,应积极手术探查、解除拴系对脊髓的进一步损害:1、有脊髓拴系症状;2、MRI显示有纤维系带或有脊髓空洞或圆锥低位。否则,可以不做手术、密切随访观察小儿下肢形态、功能及尿便功能等状况[25]。成人患者手术指征同I型SCM。临床实践中,绝大多数患者都符合上述手术指征而接受了手术,手术中确认有纤维系带拴系脊髓。
5.2 手术原则
切除纵裂脊髓间的骨性、软骨或纤维分隔及所有软组织,去除所有拴系因素[7]。同时,要尽量防止手术并发症,并注意保留脊椎小关节、维持脊柱稳定性。
常见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与对策
6.1 骨性分隔的处理
术中准确定位并寻找骨性分隔非常重要。对于两个硬膜腔明显不对称的SCM,尤其是伴有脊柱旋转侧弯者,寻找骨性分隔比较困难。术前仔细阅读影像学资料、了解关键解剖标志(landmarks),有助于术中正确寻找骨性分隔、减少出血和意外损伤。儿童多为纤维软骨分隔,比较容易切除;成人则多为骨性分隔,年龄越大、骨性分隔基底部越粗、椎管越窄,则手术难度和风险越大。在切除深部的骨性分隔时,常有来自于腹侧的供血,难以止血。不打开硬脊膜操作,出血多,且因椎管狭窄又看不到脊髓而在盲目切除骨嵴时挤压损伤脊髓。因此,在咬除浅部骨性分隔后,应早些切开骨性分隔两侧的硬脊膜囊,直视下保护脊髓、处理残存骨性分隔。先电凝切断骨性分隔与脊髓内侧的血管、迷行神经和纤维系带,棉片保护好脊髓并略向外推开。这样,即可在硬膜囊内电凝骨性分隔周围的软组织(包括硬脊膜、骨膜),阻断骨性分隔周边的供血、减少出血。围好的棉片也可以防止出血流入椎管其它部位。上述操作可以由浅入深地边电凝并切除骨性分隔周围的软组织,边切除骨性分隔。也有的医生习惯于先切除骨性分隔后再打开硬脊膜。骨嵴多呈前下后上斜形生长,前下方基底较为宽大。对于骨嵴对脊髓明显推挤、两侧椎管狭窄者,要尽量顺着SCM纵向咬(或磨,或切)除骨嵴,器械要精细小巧,如尖嘴咬骨钳、小磨头高速磨钻、超声骨刀。不强求彻底切除骨嵴基底,以免增加脊髓损伤的风险。因此在保证残留基底对脊髓无卡压拴系的前提下,允许残留部分骨嵴基底。大的骨性分隔切除后其创面要用骨蜡涂平,这样即可止血,也可防止静脉气体栓塞、粗糙骨面刺激脊髓。切除骨嵴后,腹侧为椎体后缘,无脑脊液渗漏之虞,该处硬脊膜可不缝合,但硬脊膜囊背侧常需用硬膜补片做修补。对I型SCM只处理骨性分隔而不处理软组织拴系因素(包括纵裂间硬脊膜和纤维系带)甚至不打开硬脊膜,这势必造成脊髓拴系未完全松解[7]。
6.2 II型SCM的处理
II型SCM多数有脊髓间分隔物,且绝大多数是纤维分隔物,需要手术切除或切断;少数无分隔物。相当一部分II型SCM较细的纤维分隔物通过磁共振检查难以观察到,或因定位错误术中找不到纤维分隔而终止手术。纤维分隔物总是位于SCM下端、两侧脊髓重新汇合处。纤维系带从后下向前上走行、止于纵裂下端并拴系脊髓。手术切口宜以SCM下端为中心。若有皮肤“酒窝征”(皮肤浅凹)者,此处即是纤维分隔的皮肤端,可寻找并沿此纤维束带进入到硬膜下,找到其脊髓端、切断之。无皮肤征者,一般可在SCM下端相对应节段发现有棘突裂或椎板裂,在硬膜表面找到纤维束带,在硬膜下切断之。术前仔细研读脊椎CT和磁共振图像,可有利于确定纤维束带进入硬脊膜下的部位。少数II型SCM在脊髓腹侧有纤维系带[24]。
6.3 迷行神经根的处理
SCM手术打开硬膜后,常可见双干脊髓内侧有神经发出,这些神经不符合脊神经分布规律,一般止于硬膜内侧,或从骨嵴处背侧硬膜穿出,在硬膜外形成形似神经袖套的瘘管或盲管,此类神经实为变异的、无功能的“迷行神经”。术中可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确定为无功能的迷行神经后,应予以切断,此类神经也是导致脊髓粘连、拴系的重要因素[7]。
6.4 关于终丝切断的问题
若无膀胱直肠症状、无明显脊髓圆锥低位,则无需切断终丝。对于圆锥显著低位尤其是伴有终丝增粗、脂肪瘤的儿童患者,不管有无症状均应切断终丝。对于SCM患儿有学者甚至主张积极地做终丝切断[26,27]。成年患者若无病情加重趋势可不切断终丝,严密观察尿便功能状况即可,一旦出现膀胱直肠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则尽快手术切断终丝、松解拴系。手术步骤应该先处理纵裂分隔,后切断终丝[28]。先切断终丝会导致脊髓回缩,给切除SCM分隔时带来遮挡和困难。不支持只切断终丝,但不处理分隔物的手术方式,那样可能会导致术后病情加重。有的SCM下端没有汇合而出现了两个终丝,即所谓重复终丝。重复终丝常无纵裂分隔物,但需要同时切断两个终丝才能解除脊髓拴系。
6.5 椎管内伴有病变的处理
SCM最常见的合并病变是各种先天性肿物(如肠源性囊肿等)及各种类型的脊柱裂、脊髓拴系[29]。可视情况一期手术同时处理。
6.6 伴有脊柱侧弯者的处理
伴有脊柱侧弯者,须在侧弯矫正术前做I型SCM手术。对于伴有脊柱侧弯的患儿,不处理I型SCM直接做脊柱侧弯手术[15],那样可能有脊髓受牵拉损伤的风险,毕竟单纯I型SCM也需要手术。尽管有医生赞成同期行两个手术,但我们建议先处理纵裂,II期再行脊柱侧弯矫正手术,这样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对于Cobb角<30°且不伴有Chiari II型畸形的SCM患儿,神经外科手术可阻止脊柱侧弯进展。在处理SCM后,脊柱侧弯停止进展甚至改善者,则无需再做骨科矫正手术。对于II型SCM(未发现纤维系带,仅存在终丝牵拉的情况下)合并脊柱侧弯者,可视情况一期行脊髓终丝切断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
6.7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持续的自由肌电监测可以实时地掌握术中对于神经的干扰,术中神经电刺激可以判断拴系带是否为神经根以及神经根有无功能;通过监测SEP和MEP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可以术中实时掌握感觉及运动通路的完整性;强烈推荐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
预后与随访
预后与随访
SCM早期手术效果良好,且症状轻治疗早者效果更好;反之,效果较差[30]。对于疼痛症状缓解最为理想;其余症状如下肢无力、二便异常、脊柱侧弯、下肢畸形等,术后也多可达到稳定或部分缓解。但要清楚,手术效果在于解除脊髓拴系后,阻止或缓解了其对脊髓神经的进一步损害;对于双侧脊髓不等粗、脊髓较细一侧者,手术治疗不能明显改善该侧下肢仍然细小的问题,但可延缓其加重趋势。这是许多患儿家长关心的问题。
术后影像学随访以磁共振检查为主,术后早期复查应了解骨性分隔处理是否满意,局部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脊髓组织有无卡压,拴系松解是否彻底等。常规门诊随诊与复查需关注是否有再拴系形成,脊髓空洞、先天性肿瘤等是否残留或复发。不能仅凭磁共振检查来判断是否有再拴系。只有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结果,综合分析后才能慎重确诊有无再拴系及是否需要手术干预[31]。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患者的双下肢发育不对称、下肢畸形,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明显。这既可能是脊髓再拴系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纵裂脊髓较细一侧发育不良造成的,要注意甄别。可通过定期复查肌电图和感觉诱发电位来辅助鉴别:脊髓拴系引起的神经损害一般呈加重趋势;而脊髓发育不良者,其神经损害状况可能变化不明显。对于术前脊柱侧弯患者,术后还需定期行全脊柱X线片检查,了解脊柱侧弯进展情况,以决定是否需要及时干预。
参加讨论专家(以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1.鲍男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2.陈乾 深圳儿童医院
3.陈若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4.顾硕 海南妇儿医学中心
5.贺晓生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6.靳文 山西儿童医院
7.李萃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8.李方成 广州妇儿医学中心
9. 李昊 复旦大学儿童医院
10.刘福云 郑州大学第三医院
11.刘巍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
12.齐林 郑州大学儿童医院
13.齐翔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
14.尚爱加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15.沈志鹏 浙江大学儿童医院
16.史航宇 西安儿童医院
17.陶本章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18.万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19.王广宇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
20.王举磊 空军医科大学唐都医院
21.王琳琳 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生殖与儿童健康研究所
22.吴水华 湖南儿童医院
23.修波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24.袁治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25.翟瑄 重庆大学儿童医院
26.张睿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立医院
参考文献:
1.Saker E, Loukas M, Fisahn C, Oskouian RJ, Tubbs R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Split Cord Malformations: A Tale of Two Cords[J]. Pediatr Neurosurg. 2017. 52(1): 1-5.
2.Babu Ranjith,Reynolds Renee,Moreno Jessica R et al. Concurrent split cord malformation and teratoma: dysembryology, presentation, and treatment [J]. J Clin Neurosci, 2014, 21: 212-216.
3.Bentley JF, Smith JR. Developmental posterior enteric remnants and spinal malformations: the split notochord syndrome. Arch Dis Child. 1960. 35: 76-86.
4.Pang D, Dias MS, Ahab-Barmada M. Split cord malformation: Part I: A unified theory of embryogenesis for double spinal cord malformations [J]. Neurosurgery. 1992. 31(3): 451-80.
5.罗意革,李伟,董淳强,等.小儿脊髓纵裂诊疗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3,12(1):31-35.
6.Sinha S, Agarwal D, Mahapatra AK. Split cord malformations: an experience of 203 cases[J]. Childs Nerv Syst, 2006, 22 (1): 3-7.
7.修波.脊髓纵裂诊治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18(2):84-87.
8.兰斌尚, 王坤正, 刘安庆, 赵龙柱. SCM神经损伤的病理因素与治疗[J]. 临床骨科杂志. 2002. 5(2): 94-97.
9.Meena RK, Doddamani RS, Gurjar HK, Kumar A, Chandra PS. Type 1.5 Split Cord Malformations: An Uncommon Entity [J]. World Neurosurg. 2020, 133: 142-149.
10.Salunke P, Kovai P, Malik V, et al. Mixed split cord malformation: are we missing something? [J].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1, 113 (9) : 774-778.
11.Mahapatra AK. Split cord malformation – A study of 300 cases at AIIMS 1990– 2006 [J]. J Pediatr Neurosci, 2011,6(Suppl 1):41-45.
12.胡伟明,刘沛,刘福云, 等.儿童脊髓纵裂畸形225例诊疗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8,39(3):204-208.
13.修波. 实用脊神经管畸形分型及其临床意义[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7,16(5):393-396
14.Pang D. Split cord malformation: Part II: Clinical syndrome. Neurosurgery. 1992. 31(3): 481-500.
15.Erşahin Y. Split cord malformation types I and II: A personal series of 131 patients [J]. Childs Nerv Syst, 2013, 29(9):1515–1526.
16.Heemskerk Johan L,Kruyt Moyo C,Colo Dino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neural axis anomalies in idiopathic scoliosis: a systematic review.[J] .Spine J, 2018, 18:1261-1271.
17.程斌,李勇,王坤正,等.23例单管型脊髓纵裂的回顾性临床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5):275-278.
18.刘福云,陈小龙. 脊髓纵裂合并脊柱畸形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1):805-809
19.Kline-Fath Beth M,Calvo-Garcia Maria A,O'Hara Sara M et al. Water imaging (hydrography) in the fetus: the value of a heavily T2-weighted sequence.[J] .Pediatr Radiol, 2007, 37: 133-140.
20.修波. 应重视规范脊神经管畸形分型[J]. 中华医学杂志,2017,97(48):3761-3762
21.刘福云,骆晓飞,夏冰,等. 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神经畸形的临床研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 20(9):789-791.
22.金惠明, 孙莲萍, 鲍南, 施诚仁. 小儿脊髓纵裂的诊治.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3. 24(5): 430-432.
23.尚爱加, 张远征, 乔广宇, 潘隆盛. 脊髓纵裂畸形的外科治疗[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0. 31(4): 307-308,311.
24.Pang D. Ventral tethering in split cord malformation. Neurosurg Focus. 2001. 10(1): e6
25.刘福云,夏冰,司丕成,等. 小儿脊髓纵裂及其合并畸形的治疗[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 14(11):808-811.
26.Barutcuoglu M, Selcuki M, Selcuki D et al. Cutting filum terminale is very important in split cord malformation cases to achieve total release﹝J﹞. Childs Nerv Syst. 2015, 31(3):425-432.
27. M. Barutçuoʇlu,A.S. Umur,S. Özdemir, et al. Double split cord malformations in a child: Types I and II at 2 different levels in the same route: Report of a rare case [J]. Neurosurg Q, 2015,25(4):495-498.
28.Lee Gabriel Y F,Paradiso Guillermo,Tator Charles H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ethered cord syndrome in adults: indications, techniques, and long-term outcomes in 60 patients.[J] .J Neurosurg Spine, 2006, 4: 123-131.
29.Ozturk E, Sonmez G, Mutlu H, et al. Split-cord malformation and accompanying anomalies.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2008) 35, 150—156.
30.崔志强, 修波, 孙振兴, 萧凯, 段虹宇. 75例儿童SCMⅠ型的显微外科治疗[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7): 710-713.
31.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 先天性脊柱裂的常见类型及手术对策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 32(4): 33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