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ob Benignus Winslow (1669-1760)定义海绵窦:“海绵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储备库,不仅包含血液 ,还有相当多的血管和神经,很像脾脏或尿道的海绵体,充满血液的海绵状物质。” (原文:The cavernous or lateral Sinuses of the Os Sphenoides are Reservatories of a very particular kind, containing not only Blood, but considerable Vessels and Nerves, as we shall see hereafter; and likewise a spunge or cavernous substance full of blood, much like that of the Spleen or Corpus Cavernosum of the Urethra.” )通过定义可见突出海绵窦结构的两个特点:第一是强调“窦”样结构,由硬脑膜围成,里面充满静脉血;第二个特点强调“海绵样”结构,突出海绵窦内由不同的分隔和腔室构成。
1.海绵窦解剖
根据Rhoton解剖,海绵窦有四个壁,分别为内侧壁、外侧壁、顶壁和后侧壁,其中内侧壁和外侧壁向前在眶上裂处汇合(因此没有前壁),同时内侧壁和外侧壁向下在颈动脉沟下缘汇合(因此没有下壁)。

图1 海绵窦四个壁构成了Rhoton解剖中所描述的船样结构(如图所示)。

图2 所示为从上方角度观察海绵窦,海绵窦上壁由动眼神经三角和床突三角硬膜构成。双侧海绵窦经前、后海绵间窦连接(图中黑箭所示)。

图3 所示为从外侧角度观察海绵窦。海绵窦外侧壁前至眶上裂外侧缘,后至Meckel’S囊内侧,下至三叉神经第一支下方,上至岩尖到前床突的硬膜折返。海绵窦内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如图所示:III动眼神经、IV滑车神经、V 1 眼神经、V三叉神经和ICA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图4 从后方角度观察海绵窦。海绵窦后壁即下内侧三角区域,外展神经入硬膜点、滑车神经入硬膜点和后床突三点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海绵窦在此与基底窦、岩上窦、岩下窦沟通。

图5 从内侧角度观察海绵窦。海绵窦内侧壁前方为眶上裂内侧缘,后方至鞍背外侧缘,上至床突间硬膜折返,下至颈内动脉沟下缘。由蝶鞍外侧壁及蝶骨体外侧面的硬脑膜构成,分为蝶骨部和鞍部。
海绵窦内神经及硬脑膜等结构的主要供血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发出的脑膜垂体干和下外侧干以及颈外动脉系统的脑膜中动脉(海绵窦支)、脑膜副动脉(卵圆孔支)、咽升动脉(上咽支发出的颈动脉支)和颌内动脉(圆孔支)。

图6 颈内动脉发出的脑膜垂体干(MHT)。MHT发出的垂体下动脉又发出斜坡支(F),主要供应鞍背和上斜坡,MHT发出的斜坡外侧动脉(H+I)主要供应岩斜区,因此MHT为岩斜区脑膜瘤的主要供血动脉。MHT与咽升动脉的神经脑膜支可形成丰富的吻合。

图7 颈内动脉的下外侧干(ILT)。ILT可为单支或多支,主要分出前内侧支、圆孔支、卵圆孔支、和回返支。与脑膜中动脉(海绵窦支 I)、脑膜副动脉(卵圆孔支 J)、咽升动脉(上咽支发出的颈动脉支 H)和颌内动脉(圆孔支 L)形成丰富的吻合,此处为危险吻合部位,也是颈内动脉闭塞时侧支循环的重要来源,颈内动脉闭塞后海绵窦段的显影一般都是由以上吻合代偿。

图8 颈外动脉系统发出的脑膜支与下外侧干之间吻合示意图。

图9 颌内动脉与圆孔及上颌神经的关系。图中显示部分为三叉神经第二支V2-上颌神经,向前经圆孔进入翼颚窝,黑箭所指为颌内动脉,在圆孔处发出圆孔动脉,经圆孔进入海绵窦,为上颌神经及附近硬膜供血。
海绵窦与颅内外静脉系统有广泛的沟通,是颅内外静脉沟通的交通枢纽。向前与眼眶内的眼上静脉、眼下静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沟通,向外侧与蝶顶窦、大脑中浅静脉、脑膜中静脉大脑下静脉沟通,向后与基底窦、岩上窦、岩下窦和基底静脉沟通,向内与垂体静脉沟通,向下经导静脉与翼丛沟通,可谓是四通八达。

图10 海绵窦与颅内(前、中、后颅窝)及颅外静脉(窦)的丰富沟通。前:眼上静脉、眼下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中:蝶顶窦、侧裂静脉、脑膜中静脉、翼丛、基底静脉;后:岩上窦、岩下窦、基底静脉丛(斜坡静脉丛)。

图11 海绵窦与颅内外静脉的沟通和引流。

图12 海绵窦的属支、引流和静脉沟通。属支来源包括眼眶(眼上静脉、眼下静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脑膜(蝶顶窦和脑膜中静脉)和颅脑(大脑中浅静脉和大脑下静脉)。主要经岩上窦引流入横窦和经岩下窦引流入颈内静脉。经基底静脉丛即基底窦可与椎管内静脉丛、边缘窦等沟通,经卵圆孔和棘孔导静脉可与翼丛沟通并进一步引流入面静脉,经眼上静脉→角静脉与面静脉沟通。
2.DSA影像解读
海绵窦有不同的属支和引流形式,单一的脑血管造影往往不能够显示海绵窦的全貌,这也体现了其腔内有不同的分隔和小的腔室特征。通过对海绵窦解剖、海绵窦区供血动脉以及海绵窦与周围静脉(窦)的沟通的学习,能够加深对DSA图像的认识和海绵窦区血管病变的理解。发生颈动脉海绵窦瘘时或进行海绵窦造影时可更好的显示其结构和引流形式。

图13 海绵窦造影显示海绵窦结构及其与周围静脉(窦)的沟通。
DSA图像解读1- 海绵窦显影存在多样性,即使同一患者双侧颈内动脉造影海绵窦显示结构及引流可明显不同。





A、B、C为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可见右侧侧裂浅静脉经蝶顶窦引流入海绵窦,经海绵间窦汇入左侧海绵窦,然后血流经双侧岩下窦引流入颈内静脉,右侧只有少量经导静脉引流入翼丛。D、E为左侧颈内动脉造影,可见左侧侧裂浅静脉主要经导静脉引流入翼丛,少量引流入海绵窦。
DSA图像解读2-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A为右侧颈外动脉造影,B为左侧颈外动脉造影,C为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显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构筑特征,总结如下:

DSA图像解读3-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


图A、B分别为直接型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弹簧圈栓塞后复发)正位及侧位造影。可见右侧海绵窦在动脉早期显影,经海绵间窦引流入对侧海绵窦,双侧海绵窦主要向前方引流入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并经角静脉和面静脉引流,双侧角静脉经鼻背静脉沟通。岩下窦显影不连续且管腔不规则,提示血栓形成可能。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www.neurosurgicalatlas.com和http://neuroangi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