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发布 | 1584阅读
神经介入-AIS
脑血管-自定义

CATCH技术 | 易婷玉教授团队:级联技术应用于颈内动脉闭塞一例

易婷玉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达人收藏





本期病例


病历简介

患者:女性,69岁。


主诉:以“突发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为代诉入院。


既往史:7年前因基底动脉闭塞住我院经检查诊断“1.基底动脉闭塞;2.右侧颈内动脉闭塞(起始段);3.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中度)并关闭不全(轻-中度),左心耳血栓(可能);4.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予行支架取栓,术后恢复佳,术后服用华法林。


查体:NIHSS 20分,发病后mRS 5分。神志清楚,运动性失语,查体不配合,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mm,对光迟钝,双眼球向左侧凝视,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右侧肢体刺激可见收缩,左侧肢体可见自主活动,右侧偏身痛觉减退,右侧病理征阳性。







影像信息

CT


CTP







术中器械

· 心玮吞川8F 088颅内血栓抽吸导管

· 8F 长鞘

· 微导丝

· 心玮吞川6F颅内血栓抽吸导管

· 心玮吞川5F颅内血栓抽吸导管







手术过程

术前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


8F长鞘到位,利用级联抽吸(CATCH)技术,心玮吞川088抽吸导管在6F抽吸导管导引下顺利到位颈内动脉末段进行抽吸。


抽出血栓,冒烟提示左侧大脑前动脉通畅,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


更换小口径心玮吞川5F抽吸导管再抽吸一次。


造影显示血管再通,前向血流改善。









病例总结














在8F大口径抽吸到位的过程中建议搭配6F或者5F抽吸导管或者中间导管进行同轴到位,可以辅助8F大口径抽吸导管克服眼动脉的窗台效应,更加快速顺利的到达M1的近端,同时本身6F+8F或者5F+8F的配套使用也能够交替抽吸,最大限度避免操作过程中的血栓脱落。


级联抽吸(CATCH)技术其实简单的来讲就是大的抽吸导管套小的抽吸导管,小抽吸导管到位前通过大的抽吸导管阻断血栓,避免血栓逃逸,小的抽吸导管到位后回抽固定血栓,并同轴辅助导引大的抽吸管到位。小的抽吸导管撤退的同时,大的抽吸导管可以更好的把小的抽吸导管和血栓收到更大的管腔里,整个操作过程在近端负压保护下进行,降低了血栓的逃逸风险。


使用8F抽吸导管时,需要一个8F长鞘,当长鞘置入后,将8F抽吸里面内衬V18导丝送入长鞘,利用同轴技术借助8F抽吸导管的上行同时将8F长鞘输送到位,这样更容易实现8F长鞘的到位。



术者简介



640.png

易婷玉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神内介入科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助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协作组组长;福建省海峡卫生交流会心脑血管病防治分会理事;漳州市医学专家协会康复委员会委员

主持4个省部级课题,在研经费超100万元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8篇,累计影响因子达40余分,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8分

多次获得全国神经介入比赛大奖;获得2022年度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授予“中国神经介入十佳手术医师”

获得漳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的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级联抽吸技术 (CATCH)











































推荐阅读























CATCH技术 | 级联抽吸技术应用于脑静脉窦大负荷血栓



CATCH技术 | 级联抽吸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取栓中的应用一例



CATCH技术 | 吞川088抽吸导管应用于颅内多发闭塞治疗一例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图片

心玮医疗

HeartCare

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6609.HK)成立于 2016 年,公司着眼于中国未被满足的临床医生和患者需求,致力于提高医疗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可及性,降低重大疾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守护生命健康。公司总部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在南京江北新区、美国加州设有研发生产中心,并在北京、香港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目前,心玮医疗已在神经介入领域开拓性地打造了脑卒中治疗及预防一站式解决方案,产品管线涵盖取栓、动脉瘤及狭窄等神经介入治疗器械、介入通路器械以及卒中预防类器械。公司拥有国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31项,授权专利超过250件,2款产品获“创新器械优先审评”资格,销售渠道覆盖国内除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外的全部省级行政区,产品在近2000家卒中中心使用。

图片图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