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发布 | 1224阅读
神经介入-AIS
脑血管-自定义

独创"零"先 循"证"而行丨丹东市中心医院:Fastunnel® FAST ICAS技术在大脑中动脉取栓术中的应用体会

孙明

丹东市中心医院

姜永宁

丹东市中心医院



术者寄语

FAST ICAS (FASTunnel in thrombectomy for ICAS occlusion) 技术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杨鹏飞教授张永巍教授李子付教授张磊教授邢鹏飞教授提出,即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能够与Syphonet®等多种取栓支架相结合,同时利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零交换”技术支架成形。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作为超选微导管,通过微导管首过效应判断局部有无狭窄和血栓。拟行支架取栓时,直接经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释放取栓支架,在取栓支架释放后,通过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扩张近端狭窄段、减少近端狭窄对支架取栓时的限制,减少血栓因刮擦造成的血栓逃逸,必要时利用“零交换”技术植入支架。若微导管首过效应阳性且无需支架取栓时,直接使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对狭窄部位扩张,必要时利用“零交换”技术植入支架。FAST ICAS技术利于急性ICAS闭塞远端血栓快速取出、减少栓子向远端逃逸、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技术详解

(点击图片/文字阅读原文)


FAST ICAS技术治疗ICAS-LVO操作步骤详解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70岁。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2天,加重3.5小时。



现病史:两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在他人搀扶下可行走,急诊行头CT检查提示脑梗死,建议住院治疗。患者回家后在当地诊所口服阿司匹林、静点舒血宁治疗,症状呈持续性波动样加重。3.5小时前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意识恍惚,伴有言语含糊不清,双眼斜视,无法行走,急来我院。



既往史:1年脑梗死病史(未遗留后遗症);长期吸烟史,每天约30支;3-5天喝酒一次,约半斤左右白酒加4-5瓶啤酒。



入院查体:嗜睡,中度构音障碍,双眼向右凝视,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0级,Babinski' s征 (L+R-) 。NIHSS评分16分(意识唤醒1、提问2、凝视1、面瘫1、左上肢4、左下肢4、感觉2分、构音1)。发病前mRS评分0分;GCS评分10分(E3V1M6)。



辅助检查:血液分析、肝肾功、血凝、脑钠肽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

术前影像信息

两天前发病急诊CT:ASPECT 8。


入院后多模磁共振评估


MRA

病因判断

1、临床症状判断:病程波动性进展;

2、术前影像学:CT未见大脑中动脉征,MRI提示右侧分水岭梗死。

3、术中影像学:闭塞残端形态、微导管“首过效应”、支架释放效应。

DSA造影

右侧股动脉搏动未触及,左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应用直导丝及泥鳅导丝未通过腹主动脉,改为经右桡穿刺造影。


左椎造影对右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没有代偿。


右侧椎动脉造影对右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没有代偿。


左侧颈内动脉造影对右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没有代偿。


发现RM1闭塞,残端呈兔尾样,软膜侧支代偿:ASITN/SIR 1级。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 6F 长鞘

· 6F 115cm 中间导管

 ·5F 猪尾造影管

· 125cm Simmons2导管

· 260cm 加长加硬泥鳅导丝

· 150cm泥鳅导丝   

· 205cm 微导丝

· 奇生物 21系列 Fastunnel®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

· 取栓支架 4.0*30mm

手术过程

对于急诊高度怀疑是ICAS患者,采用FAST ICAS技术治疗。


利用同轴技术,205cm微导丝引导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穿过病变。


首过效应提示局部存在血栓。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跟进至远端,撤出微导丝, 造影确认位于血管真腔且无远端栓塞后,沿Fastunnel®输送取栓支架 4.0*30mm。


回撤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释放取栓支架 4.0*30mm,抽吸导管造影观察局部管腔形态,若存在局限性狭窄则考虑是ICAS-AIS-LVO。


沿着支架推送杆,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向前跟进使球囊覆盖狭窄病变部位。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球囊缓慢充盈扩张。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球囊泄压,回撤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完全释放取栓支架 4.0*30mm。


利用取栓支架远端锚定作用撤出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上高抽吸导管,SWIM抽拉结合取栓。


造影确认残余狭窄程度。


动脉导管内给予少量替罗非班后观察15分钟,血流维持稳定后结束手术。

术后情况

24小时复查CT


术后围手术期管理

1.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8ml/h静脉泵入持续48小时,停药前6小时桥接双抗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化验血小板聚集功能欠达标,氯吡格雷改为替格瑞洛90mg bid po。

2.稳定斑块、强化降脂,阿托伐他汀钙40mg 1次/日, 三个月根据低密度脂蛋白结果调整他汀剂量。

3.平时血压在160/80mmHg左右,术后控制血压维持在140-120/80-60mmHg。


出院前情况

出院时NIHSS评分1分,mRS评分1分。


随访情况

6个月后随访:期间未再发作,6个月NIHSS评分0分,mRS评分0分。

处理大脑中ICAS病变的个体化开通方案




FAST ICAS技术



 病例总结 


在ICAS基础上的闭塞远端可能存在一定的血栓。采用FAST ICAS技术,在取栓支架释放后,可以通过球囊扩张解除近端狭窄对取栓支架的限制,减少血栓因刮擦造成的血栓逃逸。在取栓后如果存在>70%左右的狭窄或局部血管夹层,可使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直接释放颅内支架,减少狭窄介入术中的器械交换,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器械交换相关并发症。



手术指导


孙明

丹东市中心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丹东市中心医院内科总支部书记,内科系主任,神内三科主任

辽宁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丹东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理事、辽宁省脑血管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理事、辽宁省继续教育专家库委员、辽宁省康复医学会委员、丹东市医学学会专家库成员、丹东市脑卒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秘书长、丹东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丹东市卫生计生行政审批评审专家 

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四项:“基于影像的中国脑小血管病生物样本数据联盟”、“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用于急性穿支动脉梗死的研究”、“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随机对照研究”、“早期亚满意球囊扩张联合药物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并担任丹东市分中心主任。慢性散发性脑小血管病队列研究-CIBB-CSVD项目基线数据质量在全国各中心评比中获得第十名的好成绩。承办市级科研三项并担任项目负责人;承办省级继续教育课题一项,市级继续教育课题三项

发表国家级核心论文十余篇



术者简介


姜永宁

丹东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医师

专业方面:脑血管病、癫痫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委员、辽宁省红十字基金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丹东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丹东市脑卒中质控中心委员会委员

曾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学习。开展动脉桥接取栓、颅内外段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在丹东市率先开展经桡动脉神经介入治疗及颅内动脉慢闭开通治疗。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第三届神经介入手术大赛全国半决赛(东北赛区)第三名。承担六项国家级课题项目,承担丹东市科技局立项一项、丹东市社科联立项一项。参与辽宁省继续教育项目一项,承担市级继续教育项目三项

《神经内科特色诊疗技术与应用》主编,发表SCI三篇及多篇核心、国家级论文



科 室 介 绍


丹东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拥有五个病区,开放床位共有296张,有独立的监护病房和国家级卒中中心。神经内科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医疗队伍,共有人员139人。医生4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3人,本科学历24人;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3人,主治医师16人,医师8人。护士92人,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15人,护师48人,护士26人。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基地,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及辽东学院临床教学基地,大连医科大学神经介入建设中心。


神经内科三病区现有人员29人,医疗10人、护理19人。医疗硕士研究生5人,大学本科5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7人,护师11人。合理的医疗梯队,严谨的工作作风,构建出一支优秀合格的医疗先锋团队。科室成员努力钻研,严于律己,发表多项学术论文,特别是国际SCI论文数量逐年上升。为更好掌握国际医学前言技术及努力深造,医护人员被多次派往多家顶级医院进修学习,并同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吉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学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嘉介谈

50.9万阅读 | 325内容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