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发布 | 628阅读
功能
其他
神经介入

【精选编译】静脉支架置入术的新方法:Tigertriever临时支架置入术评估搏动性耳鸣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鹏宇

投审稿

周玉会

编译文章投稿作者

李聪慧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本次陈鹏宇、周玉会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静脉支架置入术的新方法:Tigertriever临时支架置入术评估搏动性耳鸣》,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美国肯塔基大学神经科学的Mais N. Al-Kawaz介绍了采用Tigertriever临时支架置入术评估搏动性耳鸣的方法,结果于2024年4月发表在《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Mais N. Al-Kawaz, et al. Stroke Vasc Interv Neurol. 2024;0:e001009. doi: 10.1161/SVIN.123.001009】



研究背景


搏动性耳鸣可能会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而静脉窦狭窄通常是一种被忽视的病因。在搏动性耳鸣病例中明确直接的因果关系颇具挑战,特别是在没有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并且存在多发性、双侧静脉窦狭窄的情况下。来自美国肯塔基大学神经科学的Mais N. Al-Kawaz介绍了采用Tigertriever临时支架置入术评估搏动性耳鸣的方法,结果于2024年4月发表在《Stroke: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上。



病例介绍

一例44岁女性患者,主因搏动性耳鸣入院,既往无殊。自诉左侧持续性耳鸣,与脉搏有关,弯腰、咳嗽和笑时症状加重。轻压同侧颈内静脉或向左转头可缓解耳鸣。此外,每天出现左侧后枕部疼痛。双眼视物模糊,经眼科评估未发现视乳头水肿。搏动性耳鸣严重影响其生活,尤其是无法使用听诊器难以胜任护士工作。


诊断



眼科评估未发现视乳头水肿。颅脑MRI和MRV显示双侧横窦不光滑、右侧横窦与乙状窦球部狭窄,左侧乙状窦球部狭窄。患者行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发现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直径为3mm,此外,双侧横窦-乙状窦不光滑,有多处狭窄(图1)。


图1. 冠状位(A)和轴位(B)的MRV显示双侧横窦和乙状窦狭窄。


治疗/干预



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在小剂量麻醉下进行,在行动脉入路时接受小剂量镇静,但在临时支架置入术时保持完全清醒并能正常交流。使用Tigertriever(Rapid Medical)在可能狭窄的各个部位进行临时支架置入术,并连续评估症状。Tigertriever是一种可调节的取栓支架,长度为32毫米,直径从1.5毫米开始,未受限制时能扩张至6毫米。鉴于非狭窄血管段的直径为5.6毫米,选择了模仿血管直径的Tigertriever。


当Tigertriever置入左侧横窦时,静脉窦在血管造影时扩张,与支架放置相对应;然而,耳鸣症状并未改善(图2)。当Tigertriever置入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时,静脉窦在血管造影时扩张,与支架放置相对应;然而,耳鸣症状仅稍有改善。当Tigertriever置入左侧乙状窦远端(图3)时,耳鸣症状完全消失。根据以上发现,决定在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放置一根Zilver 6×40毫米支架(Cook Medical),静脉窦直径迅速改善(图4),搏动性耳鸣症状持续缓解。


图2. Tigertriever临时支架置入左侧横窦的前后位(A)和侧位(B)图像,临床症状无改善。


图3. Tigertriever临时支架置入左侧乙状窦远端的前后位(A)和侧位(B)图像,症状迅速消失。


图4. 乙状窦支架置入后的血管造影前后位(A)和侧位(B)图像显示静脉窦的直径明显改善。箭头:支架的近端和远端段。


随访



1个月后随访,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继续服用325毫克阿司匹林和75毫克氯吡格雷。1年后随访,患者仍无症状,抗血小板方案减少到每天81毫克阿司匹林。



研究结论


作者强调了搏动性耳鸣与静脉窦狭窄相关的诊断是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在没有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虽然需要更多的经验,但临时支架置入术可能为评估搏动性耳鸣患者静脉支架置入的效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注搏动性耳鸣

血流速度-静脉搏动性耳鸣支架置入指征的决策工具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陈鹏宇 医师



周玉会 医师



审 校




李聪慧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识别左侧二维码

进入精选编译专栏

查看更多编译文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