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8日发布 | 1039阅读

【中国声音】基底动脉狭窄斑块分布的临床意义

罗继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焦力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
 
\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焦力群教授团队开展了基于高分辨核磁共振(HRMRI)的基底动脉狭窄结构学评价前瞻性研究,旨在探索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围术期并发症与斑块特征的关系,相关文章结果发表于2023年4月的《AJNR Am J Neuroradiol》。

【REF: Luo J,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23; doi: 10.3174/ajnr.A7839】


研究背景



基底动脉狭窄是导致后循环卒中的重要病因,占所有卒中患者比重的10.7%。对于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式。然而,相对于前循环,后循环血管内治疗的围术期风险更高,有研究报道高达21.6%。因此,降低基底动脉血管内治疗围术期并发症率提高患者血管内治疗获益至关重要。


大量研究已经发现斑块分布于缺血事件风险是相关的。例如,斑块分布紧挨穿支开口,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增加。尸检研究发现基底动脉的穿支主要从基底动脉中段的背侧和侧面发出,这可能能够解释基底动脉血管内治疗围术期风险高的原因。SAMMPRIS研究事后分析发现排除穿支梗死患者(也即排除斑块分布高危的患者)可以将支架风险从14.7%降至9.4%。然而,目前并无研究分析基底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斑块分布和术后并发症之间的联系。


我们应用高分辨核磁共振(HRMRI)和脑血管造影(DSA)三维评价基底动脉的斑块分布,旨在探索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围术期并发症与斑块分布的关系。


研究方法



我们的研究纳入了重度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在介入治疗前都接受了高分辨率MR成像和DSA造影。根据高分辨率MR图像的轴位图像,斑块可分为腹侧、外侧、背侧或涉及两个象限。在DSA图像上,以小脑前下动脉为界,基底动脉可分为近端、远端或交界段的斑块(如图1所示)。然后,我们使用MR成像评估了干预后的缺血事件,并通过进一步分析,以确定斑块分布和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图1 A.基于HRMRI的轴位影像在斑块最狭窄位置,将基底动脉分为四个象限:腹侧、背侧、左侧和右侧。B.基于DSA冠状位影像,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为界,将基底动脉分为近段、远段和横跨AICA的交界段。


研究结果



共有140名符合条件的患者被纳入研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9(SD,7.7)岁。背侧壁斑块占所有斑块的34.3%,小脑前下动脉远端斑块占60.7%。血管内治疗的术后并发症与位于侧壁的斑块(OR=4.00;95% CI,1.21-13.23;P=0.023)、交界段(OR=8.75;95% CI,1.16-66.22;P=0.036)以及斑块负担(OR=1.03;95% CI,1.01-1.06;P=0.042)有关。





研究结论



位于基底动脉交界段和侧壁的斑块负担较大,可能会增加血管内治疗后的并发症的可能性。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



关键词: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斑块分布。


第一作者简介

罗继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 神经外科在读博士研究生在读,导师焦力群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病机制、影像精准评价和临床治疗。筹建神经血管影像核心实验室,为临床实验影像评估提供可靠的支持;并参与多项研发AI影像的智能评价

  • 研究经历:参与“十三五重点研发”国家级及“北京市科委”省级等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于Cochrane, Stroke, Frontiers, BMJ open等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作为多个杂志审稿编辑,参与3部著作编撰



通讯作者简介

焦力群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

  • 介入放射科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运重建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

  •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主编

  • 中央保健专家

  • 北京介入医学会副会长

  •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主委等职务

  • 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先后师从于朱树干教授和凌锋教授,获得神经外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鲍圣德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