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8日发布 | 2651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辽宁首例 | 北部战区总医院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首例临床应用

梁国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朱廷准

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近期,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国标教授团队成功应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下文简称“Fastunnel®”)完成一例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结果得到临床认可!


此次手术是Fastunnel®在北部战区总医院的首次应用。朱廷准等教授利用Fastunnel®全新的“零交换”技术,轻松越过狭窄病变,完成扩张及释放支架等步骤,无需进行导丝交换、球囊交换以及支架微导管交换的过程。术中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手术安全性。

患者资料

患者:男性,57岁。
简要病史: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手活动不灵伴麻木,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未就诊。1月前症状加重,前往当地医院查头颅MRA、MR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左额顶叶脑梗死;住院溶栓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缓解后出院,后继续抗板及降脂治疗,症状间断再发2次。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既往史:既往腔隙性脑梗死病史1年,高血压病2年,糖尿病8年,平日服用阿司匹林、立普妥、降压药及降糖药。

入院查体情况: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mm,光敏。双眼视力视野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资料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头颅MRA、MR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左额顶枕叶脑梗死。DS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约75%。


造影评估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近端血管直径2.92mm,远端血管直径2.36mm,狭窄率大于70%。

诊断

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左额顶枕叶脑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

术前讨论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患者脑梗死及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诊断明确,平日规律服药仍然反复发作,提示代偿不足,具备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拟行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器械准备

  • 6F 导引导管

  •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2mm*15mm

  • 185cm微导丝

  • 4mm*23mm no tip 自膨式闭环支架

手术过程

选择合适工作角度,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携微导丝超选置于大脑中动脉定位,并以13 atm缓慢扩张。


通过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输送4mm*23mm no tip 自膨式闭环支架到位,顺利释放。


术后即刻影像及患者术后情况: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约20%。术后给予双抗板及降脂治疗。


术后6小时行头CT未见异常。


出院时患者无明显不适。术后定期随访。

病例总结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治疗尚存在一定争议,这种争议随着药物及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在动态性地发生着变化。以往基于SAMMPRIS、VISSIT和WASID等研究的数据所形成的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认为,血管内成形治疗的适应证为症状性ICAS狭窄率≥70%,强化药物治疗无效或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责任血管供血区存在低灌注的患者。而针对SAMMPRIS等研究的设计缺陷,2022年的CASSISS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支架联合药物治疗在预防卒中或死亡方面,不劣于单纯药物治疗,从而重拾了人们对颅内动脉支架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信心。相信随着疾病诊断评估的理念和技术革新,以及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介入技术在ICAS治疗中的价值将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

  • 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且在长期规律服药的情况下仍然反复发作缺血症状,具备血管成形的手术指征。

  • 本病例选用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通过性和柔软度较好,可跟随微导丝较容易地到达狭窄部位,扩张成形后直接通过球囊导管释放自膨式支架覆盖病变,省去了通过3米微导丝撤除球囊后更换支架微导管的过程,减少了操作步骤,即节省了手术时间,也降低了交换操作带来的导丝掉落或前跳损伤远端分支血管等风险。

  • 该患者的狭窄近端M1起始部血管直径为2.92mm,远心端血管直径为2.36mm,我们选择了2.0*15 mm的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压力打到13 atm(命名压为6 atm,爆破压为14 atm),此时球囊直径可达到2.25mm,通过小球囊高压力的方法提高手术安全性。支架选择经微导管释放的Enterprise 2代 4.0*23mm,其径向支撑力较1代支架有所增强,其长度在覆盖整个斑块的同时,近端也有足够的长度与颈内动脉管壁相贴合。

  •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优势除了简化手术操作之外,其另外一个潜在优势还在于,当在球扩完成后、支架释放前或释放后,当出现血管夹层、出血、血管闭塞等并发症或需要后扩等情况时,球囊可以迅速到位及时发挥后扩张或阻断止血等作用,节省交换的时间。

  •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可以简化手术操作,但是与“常规球囊扩张-交换支架微导管-释放支架”操作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由于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本身存在一定硬度,在血管迂曲处释放支架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前跳或后跳现象,需要警惕由此带来的支架移位风险,可以通过调节支架输送导丝的张力解决。其次支架最好选用无头(no-tip)型,否则可能需要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向狭窄远心端输送1.5-2cm。另外,由于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头端设计采用微导管头端结构,与gateway球囊存在差异,在用于极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时,可能需要进行一次常规微导管交换步骤,此类病例还需要更多的相关病例总结经验和体会。


术者简介


梁国标

北部战区总医院

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军队高层次创新人才。

现任联保部队首届医疗卫生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专业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委员等多项职务,享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荣获辽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沈阳市杰出医师奖,沈阳市第七届优秀专家,军区科技发展创新人才等多项奖项。

现在研课题6项,发表各类文章100余篇,SCI文章40余篇,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朱廷准

北部战区总医院

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学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市级课题4项。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等的介入手术及外科治疗。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嘉介谈

51.9万阅读 | 331内容

零交换技术

6.6万阅读 | 52内容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