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曾因急性脑梗死到我院急诊,当时的急诊多模式CT提示:双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无名动脉和右侧颈总动脉近端中度狭窄;左侧颈总动脉全程弥漫重度狭窄,末端闭塞;左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血栓形成)。
予以急诊血管内治疗,包括:左侧颈总动脉血管成形术,左侧颈内动脉血栓抽吸术,以及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支架取栓术。
术后,左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获得完全再通;左侧颈总动脉管腔再通(有轻度狭窄),伴广泛夹层形成,前向血流良好。
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时 NIHSS-1,3个月 mRS-0。
2021年7月复查颈部CTA示:左侧颈总动脉弥漫中度狭窄,局部重度狭窄。当时建议行左侧颈总动脉狭窄药物球囊扩张治疗,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
此病例的病情详见本公众号以往发表的文章:
神经介入案例(39):“东方美女病”所致脑卒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
2021年12月再次入院,准备行左侧颈总动脉狭窄药物球囊治疗。
颈部CTA:双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无名动脉和右侧颈总动脉近端中度狭窄;左侧颈总动脉全程弥漫中度狭窄,伴局部管腔重度狭窄(橙箭)。
颅脑CTA:左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显影较右侧稀疏。
脑CTP:左侧半球分水岭TTP较对侧延长。
采用同轴技术将6F长鞘(Cook,90cm)头端送至左侧颈总动脉近端,造影示:左侧颈总动脉全程弥漫中度狭窄,近段局部管腔重度狭窄。
采用.014”微导丝(300cm)将微导管送至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造影证实位于真腔;而后再次送入微导丝交换出微导管。
再次采用.014”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左侧颈总动脉远段,造影证实位于真腔。
经微导管送入V18导丝,头端放置于左侧颈内动脉近端(橙箭),交换出微导管。
经放置于左侧颈内动脉的.014”微导丝送入Spider保护伞(5mm),并成功释放该保护伞。
经保护伞微导丝送入3*30mm球囊对左侧颈总动脉全程进行扩张(压力8-12atm),其后造影显示:左侧颈总动脉狭窄较前稍改善。
再经保护伞微导丝送入4*30mm球囊对左侧颈总动脉全程进行扩张(压力8-12atm),其后造影显示:左侧颈总动脉狭窄较前明显改善。
经保护伞导丝送入外周药物球囊(6*50mm)对左侧颈总动脉中近端进行扩张(压力6atm,持续60s)。
撤出药物球囊后造影:左侧颈总动脉狭窄明显改善,前向血流良好。
回收保护伞后造影:左侧颈总动脉狭窄明显改善,左侧颈内动脉及其颅内分支显影良好。
术程顺利,术中患者无不适,生命体征平稳。
颈部CTA:左侧颈总动脉管腔较术前明显改善,未见局部明显狭窄。
颅脑CTA:双侧大脑中动脉分支显影基本对称。
脑CTP:双侧半球灌注基本对称。
1.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少见脑卒中原因,而由此疾病所致脑卒中行急诊血管内介入的情况就更为少见,鲜有相关报到。本病例脑卒中机制是:左侧颈总动脉全程弥漫重度狭窄并末端闭塞,左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主干内急性血栓形成。当时急诊介入治疗行:左侧颈总动脉血管成形术,左侧颈内动脉血栓抽吸术,以及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支架取栓术;患者责任闭塞血管完全再通,恢复良好。
2. 急诊介入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脑卒中时,如何处置炎性的责任弓上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病变还不是很明确。再此患者,笔者对责任左侧颈总动脉弥漫重度狭窄进行了急诊血管成形术,虽然造成了广泛夹层,但管腔狭窄明显改善,前向血流良好。术后随访过程中,夹层逐步修复,但管腔由术后的轻度弥漫狭窄演变为中度,并有局部管腔重度狭窄(详见以往公众号文章__神经介入案例(39):“东方美女病”所致脑卒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故本次入院准备再次介入治疗。
3. 本病例脑卒中急诊介入治疗后,经风湿科会诊后,一直行小剂量激素抗炎治疗,监测血沉和CRP水平都在正常范围内,提示病情处于非炎性活动期。虽然如此,此次左侧颈总动脉出现再狭窄,还是考虑和局部炎性活动相关;因而决定此次选择药物球囊治疗局部严重狭窄段,期望能抑制局部炎性反应,而避免再狭窄的发生。
4. 在此患者,介入操作的一个难点是:左侧颈总动脉全程弥漫狭窄,并重度狭窄处位于近段,难以建立稳定的介入治疗通路,况且还要在同侧颈内动脉放置保护伞,预防脑栓塞。笔者的解决方案是:长鞘头端置于左侧颈总动脉近端后,微导管配合下将一条.014”微导丝放置于左侧颈内动脉,而后再在微导管配合下将V-18导丝置于颈总动脉远段,以稳定长鞘位置;其后,经.014”微导丝在左侧颈内动脉释放了Spider保护伞,并经保护伞微导丝先行裸球囊扩张左侧颈总动脉,而后以外周药物球囊治疗左侧颈总动脉中-近段,最后回收保护伞。在V-18导丝支撑下,整个介入治疗操作过程中,通路系统非常稳定。
5. 虽然本次术后影像学效果满意,但还需要长期随访,以检验药物球囊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