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6月1日,脑电图之父汉斯·伯杰(Hans Berger)在时代的阴霾中郁郁自尽,神经外科广袤的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星子就此陨落。然而,二十五年后的同一天,1966年的6月1日,彼得·约瑟夫·詹内塔(Peter Joseph Jannetta)却用手中的柳叶刀,划开了一道微血管减压术的天河。二十五年间,神经外科领域的学术变迁中,又是物换星移几度秋。
脑电图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成功,许多同行仍对这种“不知所云”的电波记录抱持尖锐的态度,伯杰对那些质疑声置若罔闻,继续在他心爱的脑电图领域进行刻苦的研究。在1929年至1938年期间,他共发表了脑电图研究相关的14篇论文。在这些文章中,伯杰以一种简单而精确的形式展示了他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论文最终被合并发表在1938年第6期《新学报》的名为《人类脑电图》(Das elektroenkephogram des Menschen)的专题中。
1934年到1938年间,脑电图越来越被神经和精神疾病领域所认识并接受,如今脑电图的使用也已遍布全球。与伯杰同时期的阿德里安、伦诺克斯、吉布斯、贾斯珀和许多其他杰出的神经精神研究者对脑电波作用的肯定,让脑电图在种种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实际应用,脑电图也在美国、英国和法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追捧。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英国生理学家埃德加·道格拉斯·阿德里安(Edgar Douglas Adrian)评价伯杰“关于人脑电生理活动的研究”为“神经生理学中至关重要的研究”。阿德里安曾说:“脑电图是一种全新的诊断方法,它已经成为欧洲和美洲的许多研究的起点。事实上,美国有许多实验室几乎全部致力于研究伯杰发现的现象。”伯杰也因脑电图这项卓越发现,在1936年和194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
同年,第二件事让这个发现有了用武之地。詹内塔和兰德开发了一种颞下经幕下显微外科手术,目的是在保留部分面部神经功能的情况下切割大门静脉以治疗TN。詹内塔为了获得新技术的经验进行了多次解剖研究,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认为这是非常鲁莽的新手术,禁止了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明显,UCLA发出的禁令并不像它想象的那样有用,这种新技术在洛杉矶的联合港湾综合医院(Allied Harbor General Hospital)的神经外科医生约翰·阿尔克恩(John Alksne)的帮助下,第一次实际应用在患者治疗中。这位高瞻远瞩的神经外科医生也认识到了手术显微镜的优点,并大力支持詹内塔治疗TN的创新想法。第一位接受这种新技术的患者是一名有10年右侧TN病的史52岁男性,并且曾因急性发作入院,前几年提出的短期化解疼痛的酒精注射和药物治疗对他全都无效。这位可怜的病人每天要遭受大约200次疼痛发作,在这种非人的折磨下,他毫不犹豫地同意接受这种选择性感觉神经根切断术。1966年2月,詹内塔在阿尔克恩的协助和兰德的观察中完成了这一手术。兰德亲自购买了手术显微镜等设备,两人坐着詹内塔1957年的老福特旅行车,带着这些设备光明正大地从UCLA驶向了海港总医院。术中,詹内塔经颞下入路,在小脑幕开口并暴露了三叉神经,这时,他们看到一条正在脉动的动脉交叉压迫着三叉神经,惊讶的詹内塔告诉他们:“这就是抽搐的原因。”微血管减压术的理论基础就从这条抽动的血管中出现了。
詹内塔和他不断扩大的团队同事们一起,继续发表了里程碑式的文章,展示了MV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直到1996年,与詹内塔首次进行MVD相隔整整三十年后,神经外科学界才逐渐接纳了这个大胆的结论。这一年,最新的行MVD的TN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被接受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