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强生医疗CNV-神经介入专栏”第四十四期,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孙文华医师翻译、万杰清教授校译并点评的《PulseRider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欢迎阅读。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
相关链接
正文
【Ref: Gory B, et al.AJNR.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2016 Jan. doi:10.3174/ajnr.A4506.】
对于非破裂动脉瘤,尽管缺少相应临床研究支持,但是更多的临床医生仍然选择介入治疗。对于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或者球囊辅助动脉瘤栓塞的治疗方法也逐渐推广。对分叉部动脉瘤,Y型或X型双支架辅助介入栓塞可取得良好效果,但是也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目前,有三种新型装置运用于治疗分叉部动脉瘤,分别是pCONus、WEBp和PulseRider。PulseRider的特殊结构使得其可以更好地贴壁,最大限度减少金属暴露导致的内皮化,同时可以保护载流动脉的通畅,保证瘤内弹簧圈的稳定。本文就PulseRider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疗效进行评估。
文章对使用PulseRider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的15例患者的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充分抗凝。术前患者均采用充分双抗治疗。
结果表示仅1例患者因为定位失败未能成功使用PulseRider治疗。术中有1例患者出现急性血栓形成,即刻予以糖蛋白Ⅱ b/Ⅲ a抑制剂治疗,虽然仍残余狭窄,但患者术后在复苏后及术后一个月随访均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术中也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成功治疗的14例患者出院时及1个月后随访均未发现神经功能损伤。而在随访过程中,也未出现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或者死亡。
术后即刻影像学表明12例患者的动脉瘤栓塞致密,2例有瘤颈残留。3例患者在6个月后进行了随访,2例动脉瘤未见显影,1例瘤颈复发。在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者因瘤颈复发较明显进行再次治疗,并达到致密栓塞。支架内未发生再狭窄,但有1例患者出现了一支血管分支的闭塞。
作者认为对于平均瘤颈宽5mm的患者,PulseRider治疗动脉瘤时安全有效的,并未有与该装置相关的致残、致死的病例发生。有报道表示PulseRider治疗的3例宽颈动脉瘤并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不同于血管侧壁发生的动脉瘤,对于分叉部动脉瘤,仅仅使用弹簧圈达到致密栓塞相对困难,甚至无法达到目的。目前大多使用Y型或者X型双支架辅助栓塞。但是与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不容忽视。同时,尽管PulseRider治疗动脉瘤也需要术前行双抗治疗,但由于其金属量较少,较常规颅内支架植入安全性也更高。但是这也需要更大样本的队列研究来证实。
同时作者也指出PulseRider治疗宽颈动脉瘤,术后即刻影像学表现令人满意。但是目前仍需更多数据通过中长期的影像学表现评估其治疗有效性。最后作者指出尽管目前研究病例较少,也无法通过随访数据评估治疗有效性。但是就宽颈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来说,PulseRider治疗的初步结果振奋人心。
图1. PulseRider是辅助弹簧圈治疗位于或接近于分叉部动脉瘤的装置,其可以更好的覆盖瘤颈,同时可以更好的保护穿支血管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越来越成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宽颈动脉瘤、位于分叉部动脉瘤或者解剖复杂的动脉瘤,如何在确保载瘤动脉通畅的前提下使用介入手段进行治疗较为困难。由于瘤颈较宽,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达到致密填塞较难,尽管使用两个甚至多个支架辅助栓塞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会增加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支架的问世,如血流导向装置等,对于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或者解剖结构复杂的动脉瘤,介入治疗有了更多的方法。文中所描述的PulseRider支架,对瘤颈有充分的保护支撑,不仅可以保证瘤内弹簧圈稳定,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更低,安全性更高。文中也对使用PulseRider治疗动脉瘤的15例患者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4例患者成功定位置入支架。成功置入支架的14例患者中有12例术后即刻动脉瘤的栓塞致密。尽管随访患者数较少,但是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同时由于PulseRider支架金属量较少,血栓形成等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
我们相信,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发展,使用微创介入方法治疗复杂动脉瘤将会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安全有效。
万杰清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万杰清 教授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组组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擅长脑血管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对颅内动脉瘤和缺血性脑卒中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有独到之处,已成功治愈各种复杂性脑血管病3千余例。主要负责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和显微外科手术,包括急性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以及急性脑卒中等血管内微创治疗。已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7篇。
目前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协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专家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脑血管病介入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兼秘书,缺血性脑卒中组副组长。
【强生医疗CNV-神经介入专栏】回顾